2023年前海全球招商大会举行 加推“六大集聚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1-10





  11月9日举行的2023前海全球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大会吸引了全球名企和投资者的目光。会上,前海重磅加推“六大集聚区”,在原有“六大集聚区”基础上形成“6+6”产业集聚区新空间格局,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发展。活动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港资企业、央企、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前海,总投资金额超1300亿元,为前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注澎湃动能。


  加推“六大集聚区”


  本次活动延续“投资前海、共赢未来”主题,充分展现前海的经济活力、政策引力、创新动力,提振国内外企业、国内外人才来前海投资发展信心,吸引优质企业、高端人才特别是港人港企落户前海。


  前海合作区党工委副书记、前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黄晓鹏介绍,在去年招商大会上,前海启动了“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招引、培育全球前50、中国前20的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科技、文化创意、商务、航运、公共服务等8类全球服务商,目前已集聚瑞银、碧辟、德莎等146家。去年11月,前海首推了风投创投、天然气贸易、融资租赁、跨境电商、涉税服务、高端智库等六大集聚区。经过一年发展,六大集聚区成效初显,风投创投集聚区引进140家风投创投机构,管理基金规模1800亿元;融资租赁集聚区引进租赁企业1485家,行业规模1744亿元;跨境电商集聚区引进119家跨境电商企业,1-10月进出口额394亿元、增长31%;天然气贸易集聚区引进58家龙头企业,1-10月贸易额183亿元、增长54%,近期升级为大宗商品贸易集聚区;涉税服务集聚区引进22家全国百强机构,近期升级为财税服务集聚区。


  今年招商大会,前海加推人工智能、供应链、集成电路、海工装备、航运服务、国际咨询共“六大集聚区”,拿出更具竞争力的政策、空间、平台,支持一批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发展。


  此外,大会还首发《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关于促进前海全球服务商集聚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简称《若干措施》),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前海服务业新体系,促进前海全球服务商集聚发展。


  《若干措施》包括十个方面举措,在支持企业用好“双15%”所得税优惠,便利获得国家部委政策支持基础上,叠加享受突出贡献奖、落户奖励、租金补贴等多项奖励,比如,突出贡献奖,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作为奖励资金,对在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高管和个人,给予每人每年最高150万元的奖励,每家企业最多10人。落户奖励,租用办公用房最高给予一次性300万元资金支持。租金补贴,按60元/平方米/月补贴,连续36个月,每年最高500万元。


  营商环境具备全球竞争力


  会上,普华永道发布《2023年度前海营商环境蓝皮书》的显示,经过对前海2022年-2023年营商环境的综合评估,前海整体营商水平优异,深港一体成效明显,基本实现《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的“营商环境在2025年具备全球竞争力”的目标。


  本次评估紧扣国际化、特色化、持续化三大原则,为前海量身打造10+3+3评估体系。其中“10”为世界银行DB体系评估指标,“3”为世界银行最新体系较DB体系变化较大的指标。另外“3”项为前海合作区特色指标。


  从评估结果来看,前海合作区整体营商水平优异,深港一体成效明显。世行10项效率指标评估,前海总分接近香港、新加坡水平,其中4项指标国际领先。3项B-Ready前瞻指标亮点突出,3项前海特色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前海合作区优势指标特色鲜明,改革成果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成效明显;处处体现深港联动内容,展现出 “深港市场一体化”的特征。


  总投资金额超1300亿元


  近期落户的世界500强、重点港资、上市公司等投资项目共42个,总投资金额超1300亿元。如全国百强会计总所尤尼泰振青的总部迁到前海,成为深圳第二家、前海首家百强会计所总所。此外,还有华为生态伙伴怡和公司注册10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百度智行科技(深圳)公司、中粮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西门子数字科技、阿里巴巴平头哥、中建国际医疗、伟测半导体、北燃能源、紫金矿业融资租赁等。涵盖新能源、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专业服务等产业领域,投资金额大,引领性强。


  本次落户西门子数字科技项目的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商慧杰表示,选择前海最看重的是前海在制度创新、改革创新及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未来西门子将继续加大在前海布局,将与生态合作伙伴、前海一起探索新领域、新技术推广。(记者 范宏韬)


  转自:深圳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