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贵阳高新区新引进产业项目到位资金累计完成121.4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到位资金累计完成75.61亿元,占比62.27%;累计对接洽谈重点区域招商项目70余个,促成签约和达成投资合作项目17个。在贵州省驻粤招商每月工作排名通报中,贵阳高新区取得3月、5月、6月份贵州省第一的优异成绩;4月份在“1+8”平台中名列前茅。
招商引资工作捷报频传,一个又一个优强企业的入驻,投资者纷至沓来,贵阳高新区已经成为各类企业家投资兴业的首选地,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引进来 夯实主导产业
在2021中国产业园区大会上,贵阳高新区与深圳底盘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就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项目签约,将引进智能网联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开展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物联网、智能网联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在贵州“强省会”五年行动推介暨“苏商入黔”集中签约活动上,贵阳高新区与无锡银邦特种装备制造基地、无锡航亚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江苏锡佛光电日产5000片触摸显示电容屏玻璃生产线等7个项目达成投资协议。
今年以来,在产业主导上,贵阳高新区深入实施“千企引进”和“大招商行动计划”,围绕大数据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以及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潜力产业,着力引进电子产品、机器人、显示触屏及健康食品生产、智能消费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项目。
“像长之琳钛合金热成型及钣金件生产、无铅低温玻璃粉研发及生产等项目,都是我们根据产业导向,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进而来的。”贵阳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潘泷波说,贵阳高新区还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以及标志性企业,引进一批大企业、好项目落户园区,为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此外,贵阳高新区还紧紧依托贵阳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中晟泰科集成电路产业园、中航发黎阳、达沃斯科技、林泉电机等企业,通过以商招商的方式,开展招商,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比较优势,再引进一批大企业好项目落户,为产业的聚集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走出去 加强精准招商
在贵阳高新区联合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于今年4月共同举办的“融入湾区发展新机会·共建粤黔合作大平台”贵阳高新区产业融合对接会上,贵阳高新区与深圳市东汇精密机电有限公司、广州千如电子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涉及先进装备制造、大数据电子信息、大健康中医药、农特产品深加工等领域,总投资金额超过36亿元。
“此次招商呈现出成果显著、质量高的特点,一批优强企业纷纷与贵阳高新区成功签约。”潘泷波说。
为顺利开展大招商行动,今年,贵阳高新区工管委领导带队赴广东地区开展专题招商8次,开展招商对接会3次。考察洽谈无锡航亚、巨人网络等一批重点企业,并与来区到访的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深圳市中宝集团有限公司等广东地区企业进行座谈交流。
具体工作中,贵阳高新区通过聚焦产业精准招商、产业示范龙头招商、发动力量全员招商、对外开放合作招商等方式,分批组织多个小分队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展招商。
同时,贵阳高新区派出专业招商干部驻点深圳,辐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开展线索挖掘、项目对接、招商推介、考察服务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考察了75家企业,推动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赴黔考察,促成东汇精密等23家企业与贵阳高新区开展深度合作。
“通过他们的积极对接和后方的大力支持,今年驻粤招商取得了一些成效,在贵州省和'1+8'平台中均取得良好的优异成绩。”潘泷波说。
优环境 加速项目落地
如今,优良的营商环境已成为贵阳高新区的“金名片”和创新创业的首选地。
“工作认真负责,态度良好。检查仔细,资料不出错,业务能力强,感谢!”在贵阳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的留言本上有着这样一条消息,留言企业是北京易华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易华录是贵阳高新区2021年招商引资的央企,第一次进入贵州,根据项目建设规划,企业需限时完成注册。“我们在接到工作联系函后,立即与企业进行了联系,发送注册所需资料,并耐心指导企业填写。”贵阳高新区代办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在黔央企是贵州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着战略支撑和引领作用,工作人员通过“容缺审批+承诺制审批”的方式,仅仅三个小时就为企业办理了营业执照。
招得进来是基础,能落地发展才是关键。为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营商环境,贵阳高新区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式服务”等改革,建立服务绩效“好差评”制度,努力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实现了“一颗印章管审批”的高效行政审批模式,率先建成贵州省首个自助服务大厅,政务服务“一窗式”办理率达到100%。
“我们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实施清单式精准调度,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项目转化落地中存在的困难问题。”潘泷波说。
不仅如此,在基础设施方面,贵阳高新区以优化宜居宜业发展空间为核心,规划建设5个人才小镇,布局产城融合,拥有良好的基础配套。在科技创新方面,建成贵州科学城、贵阳国际人才城等创新载体,拥有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600余家、各类人才6.5万人,形成了科技、人才、金融等完备的创新要素支撑体系。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