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凛冽,白雪皑皑。粉雕玉砌的乌兰察布大地上,绽放脸庞的盈盈笑脸、创业干事的满满劲头、关乎未来的浓浓期许,交织形成一幅幅温暖的幸福图景。
与之呼应的是,一个又一个实打实的脱贫攻坚战果——截至目前,29.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50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2020年,全市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2928元,预计比2019年增长8%;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这组看似寻常的数据,对于乌兰察布而言却意义非凡。
还是那片土地,还是那方人。从“土坯垒墙”到“小楼寻常”、从“土豆当家”到“种养兴旺”、从“男儿愁娶”到“凤凰来兮”,曾经穷得出了名的乌兰察布,如今告别贫困,迎来富足,到处都是幸福味儿。
绿色农畜产品紧俏了
几声鸡鸣,唤醒了沉寂的库伦图镇后卜洞新村。晨曦映照之下,红瓦白墙的农舍整齐排列,崭新的村落多了几分雅致的韵味。
推开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二家的院门,只见用网围栏分隔成的羊圈、鸡舍内,10多只滚瓜溜圆的羊羔“咩咩”直叫,70岁的李二正忙着给小羊羔喂草料。
“去年,村干部让我参与产业扶贫项目,我从赛诺公司买了12只黑头羊,这种羊3个月就能出栏。你看,那几只全身黑的羊卖价更高。”说起养羊,李二打开了话匣子,“公司的技术人员服务特别周到,隔三差五就来了。我们家现在有基础母羊19只,今年光这项收入少说也有4万元。”
黑头羊就是杜蒙肉羊,它是四子王旗本土企业内蒙古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培育的新品种,通过引进南非杜泊羊与本土蒙古羊杂交而成,全身白色,唯有头是黑色。因养殖效益突出,被农牧民称作增收致富的“活银行”。
产业挑大梁,固本培元稳增收。乌兰察布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产业发展脚步越走越快、后劲越来越足。
过去,乌兰察布因冷凉、风大等恶劣自然条件而穷困。如今,这些劣势竟成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冷凉经济正在兴起。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成就了业界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乌兰察布被誉为“中国薯都”。
今年,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十二洲村村民张连奎,种马铃薯致富的动力倍增。他动员在外打工的外甥回乡种植马铃薯,一起流转了300亩土地,并选用品相好、价格优的新品种,果然效益倍增。今秋,张连奎家种植的马铃薯平均亩产高达8000斤,收入达到30万元,稳稳踏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加大马铃薯全产业链发展,高品质马铃薯畅销国内外,马铃薯主粮化推进迅速,马铃薯饼、马铃薯醋等走上人们的餐桌。
高品质马铃薯的炼成,离不开种子这个“芯片”。内蒙古希森种业商都组培中心是国内最大的马铃薯组培中心,年可繁育马铃薯脱毒苗1.5亿株,可向全国提供优质脱毒种薯300万吨。
去年初,商都县整合扶贫资金在七台镇喇嘛板村建成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减贫带贫效果明显。“我家一共租了4个大棚,除去管理费、装卸费等费用,一座大棚纯收入也能有1.5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杨红娟就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
经验可复制、接地气。产业不同、模式各异,都指向一个目标——最大程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前,马铃薯、冷凉蔬菜、肉羊等特色产业日渐壮大,产业覆盖有劳动能力贫困户50329户,户均生产性收入达到1.5万元;培育有利益联结的龙头企业269家,带动贫困户3.13万户7.24万人持续增收。
能干的人回来了
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曾是乌兰察布的“痛”。
多年前,乌兰察布是人口输出大市,70万人口外出谋生;如今,这片土地精心筑巢引凤栖,返乡农牧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纷纷回乡就业创业。
33岁的梁艳,是兴和县城关镇二台子村党支部书记。今秋,她的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都是卖黏玉米的消息。
“别看梁艳是个女娃,但敢想敢干,我们都很服她。去年,她动员大家发展庭院经济种黏玉米,还统一买种子,承诺负责销售。想不到,我家仅玉米棒就卖了3040元!”村民张焕平感慨道。
2018年6月,梁艳毅然放弃小学教师的工作,通过竞选当上村支书。在她的带领下,二台子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果园、光伏产业、扶贫车间等产业红红火火,让今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到了89万元;村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暨服务队,建立了励志超市,设立保洁员、护林员、信息维稳员等公益岗位,让大家伙的精气神更足了……
大学生回乡,搅动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乌兰察布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扶贫办主任史芳说:“艰巨的任务历练了一批懂农村爱农村的年轻人,他们扎根基层,直面工作瓶颈,紧贴群众需求,以汗水换来群众的认可。”
自2016年以来,乌兰察布市累计提拔、进一步使用、职级晋升一线扶贫干部1230人。目前,有226名大学毕业生在嘎查村“两委”班子中任职。
人才是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一直以来,乌兰察布市将人才视为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打造人才“高地”。眼下,乌兰察布处处生机勃勃、潜力无限,曾经远走他乡的高科技人才也纷纷返乡创业。
在乌兰察布市众创大厦百度创新中心,孵化的企业已有27家。其中,3家公司的负责人是从北京返乡的科技人员。
“回来一年了,公司业务逐步做大,这个抉择没错!”今年37岁的启兴电商公司经理白全,于2019年放弃在北京的高薪工作携妻带子回到了家乡。
顺机制、强联系、优服务,为回乡创业人才牵线搭桥。如今,一大批曾在发达地区务工经商的乌兰察布人回乡创业,以独特方式解决农村牧区招商引资难、集体经济发展难等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村牧区变样了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小康……伴随着这些热词,“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农村牧区的样貌越变越靓。
午后,四子王旗供济堂镇阿莫吾素行政村红山子新村,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温馨。
67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牛荣开着三轮车从外面归来,只见牛荣的两条腿呈“O”型,行走困难,双手关节肿到无法并拢手指,这是氟骨病患者的典型症状。
驻村第一书记张耀清告诉记者:“由于种种原因,四子王旗的许多村子用水都含氟量超标,长期饮用就容易得氟骨病。我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一半以上的都是因病致贫。”
牛荣接过话茬说:“我们从小就喝这种水,味道苦涩,上面飘着一层白沫。去年,国家给我们上了5000多元的净水设备,现在天天喝的都是纯净水。自从喝上这水,我的病情好转,现在扔了拐杖还能拔草呢!”
经过一轮又一轮攻坚,乌兰察布市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得到解决。特别是饮水问题,从水量、水质到用水方便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发生巨变的不仅是牛荣的生活,还有辉腾梁草原深处的永和村。
尽管冰天雪地,但辉腾梁草原深处的永和村驻村工作队的队员们依旧忙碌:排查边缘户、帮村民们卖马铃薯等土特产品,同时宣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见到乌兰察布市委办驻察右中旗科布尔镇永和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衡时,他正开着皮卡车回村。停下车,他如数家珍地说起收成:“今年,村集体经济特别好,毛收入能有100多万元。再加上羊价高,马铃薯收成不赖,大家增收明显,全村10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啦!”
永和村是周边的“明星村”。近年来,这个村依托天然草场资源丰富等优势,先后投入346万元大力发展牛、驴、驼等养殖业。目前,资产已增值到1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村将利用已有水浇地资源,大力发展莜麦、草料产业,形成闭合经济。同时加大蒙古马保护力度,打造区域性良种马基地,提升蒙古马品牌效应;积极建设牲畜交易中心,结合本村实际及‘一村一品’发展战略,创建羊肉品牌,带领村民共同建设美丽新农村。”王衡信心十足地说。
找好结合点、编好“麻花辫”,把建设美丽乡村变为决胜脱贫攻坚、赋能乡村振兴的催化剂,永和村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乌兰察布市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在广阔的乌兰察布大地上,一个个拔地而起的产业园、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崭新舒适的砖瓦房、一群群膘肥体壮的牛羊,书写着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的温暖答卷。(记者 皇甫美鲜 施佳丽 韩雪茹)
转自: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