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山东寿光过年,蔬菜大棚都是必逛的“景点”。作为全国知名的“蔬菜之乡”,寿光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已成功落地温室大棚。经过30多年发展,寿光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还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蔬菜集散中心。
龙年春节期间,记者在寿光进大棚、问菜农、访市场,感受“蔬菜之乡”的忙碌与活力。
寿光是农圣贾思勰的故乡,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30年前,寿光试种冬暖式蔬菜大棚成功,解决了北方冬天蔬菜种类单一的难题,也奠定了寿光全国蔬菜生产基地的地位。根据公开信息,寿光目前拥有菜大棚15.7万个,年产蔬菜450万吨。
在寿光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大棚种植蔬菜,少则一个,多则三五个。从外面看,蔬菜大棚其貌不扬,灰不溜秋的土堆上面覆盖着油毡;大棚内则“别有洞天”。在寿光孙家集街道一带,春节时正是苦瓜采摘期,干净整齐的棚内郁郁葱葱,藤蔓下挂着一个个硕大的苦瓜。
有亲戚说,只要家里有大棚,长年累月地都要泡在棚内,即便除夕和春节,每天也要给大棚放风和关风。收入方面,光景好时,一个棚每年可赚10来万元,不好时约有八九万元。像年前的黄瓜,由于几场大雪及连日阴天,产量上不来,虽然价格还可以,但与往年相比,每个大棚要少卖约2万元。
用大棚种植蔬菜赚的是辛苦钱。大棚里闷、热,早上八九点时,棚内的温度已近30摄氏度,而室外温度则在零下。在大棚里待了不到10分钟,记者就“落荒而逃”了。
“这还是冬天,夏天时棚内温度要达到40摄氏度,太阳出来就闷热得干不了活了,一般要凌晨两三点就起来干活。”亲戚说。
寿光不仅是蔬菜的生产基地,还是知名的蔬菜集散中心。2月7日,腊月二十八,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内,依然一派忙碌景象,车来车往,各个商户仍然在“等”客户。
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虽然位于寿光,但已实现“买全国、卖全国”,全国各地的蔬菜在此集散交易。交易大厅内的电子屏上,滚动着各地的蔬菜品种及检测情况,交易的蔬菜产地包括云南、四川、福建、上海、广东等。
来自黑龙江的老李,已在寿光做了15年的西芹生意。他告诉记者,正在出售的西芹来自福建,他在福建收购的西芹带泥带叶,拉到寿光进行包装,二次加工后,再发往全国各地以及出口国外。
为何要将福建的蔬菜拉到寿光中转?老李说,寿光本地的蔬菜多,形成了规模效应,客户多,而且寿光配套齐全、包装设施、冷库储存等都很方便。
“西芹价格还可以,2023年大概赚了三四十万元。”老李说,“西芹耐储存,在冷库放几个月都没事,低于成本就不卖,不像青椒等季节菜,储存期短,行情好时挣大的,行情不好时也赔大的。”
过年要忙到什么时候?老李笑称,“年三十下午。”
年后什么时候开工?“初一早上,365天无休,家就在附近,到时来转一圈,有客户要货,就发车,没客户,就回家过年。”
事实上,在寿光,蔬菜已实现了全产业链发展,无论是清洗、包装还是冷库储存,抑或是包装箱的生产等,都有若干厂家。蔬菜被分装成套菜、礼盒,成为走亲访友的绿色健康礼品。(记者 张淑贤)
转自:证券时报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