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之乡”浙江杭州紫荆村:竹笛产业集群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2-06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紫荆村的鸣声竹笛体验馆开业,前来体验做笛吹笛、欣赏田园风光的游客一批又一批。“我们正从卖‘竹笛产品’向卖‘竹笛文化’转型,随着三产融合发展,产业还能再上台阶。”紫荆村党委书记鲍明远告诉记者,紫荆村人口不足3000人,生产的竹笛占全球竹笛市场80%以上的份额。


  紫荆村是“中国竹笛之乡”,是全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苦竹种植区。当地的苦竹,竹节长、竹身圆,两头均匀的“身形”正是做竹笛的好料。不过,想要制作一支上好的竹笛,还需经历晾干、压直、去衣、定调、打孔、试音、接头、上漆等70余道工序。这两年,村里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年销售竹笛超450万支,竹笛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5亿元,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名单。


  “2021年,航天员在太空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竹笛,被竹笛匠人凭借外观标识认出是‘中泰竹笛’。”在杭州竹笛行业协会会长董雪华看来,中泰竹笛能有今天,离不开精益求精。“成立行业协会后,尤其依托‘中泰竹笛’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就容易‘借船出海’,形成辨识度。”董雪华说,竹笛制作、加工、流通企业常聚在一起,共同商议着如何把竹笛产业更好向品质化发展。目前,当地竹笛产业不仅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产业集群规模也是全国第一。


  由竹到笛的背后是产业提质。为提升品质,杭州竹笛行业协会牵头,先后与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科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单位进行产学研协作,制定苦竹培育、竹笛制作等地方标准规范,提升生产环境、规范制作流程,引进制笛大师成立工作室。依托竹笛文化展示馆、竹音斋、紫荆书院等基础配套设施,开发集产、学、研、游于一体的路线,带动竹笛旅游及周边产业发展。


  随着电商的兴起,竹笛网上交易需求迎来增长。针对竹笛寄件费较贵的痛点,紫荆村党委牵头,协调协会、企业主、村民等代表与快递企业谈判,将竹笛寄件费由每单6元下降至2.9元,目前全村日均电商销售3000多单,每天可节省近万元快递费。紫荆村创建了“紫荆笛音”共富工坊,打造“订单进村、培训入户、服务到家”的发展模式。


  品牌培育离不开经营户市场素养的提升。“欢迎来到直播间,现在展示的是紫荆竹笛的制作过程。”屏幕里,紫荆村“00后”制笛师董泽杰正用刀尖不断挖挑,调整竹笛孔洞。“村里不少年轻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销售竹笛,效果很好。”鲍明远说,全村30余家竹笛加工户通过直播进行销售,80余家开设淘宝天猫店铺,全村竹笛网上销售份额由原来的30%提升至60%,还入选了浙江省电子商务示范村名单。


  过去,当地对竹笛特色旅游产业开发利用不足,经济效益和发展活力未完全释放。这两年,紫荆村成立强村公司、招募职业经理人、引进运营团队,改造提升传统竹笛产业,通过文旅融合,延长竹笛文化、旅游产业链。


  中泰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小平说,下一步将围绕“种竹、做笛、卖笛、演笛”,着力开展苦竹种植专项研究,实施标准化竹园和美丽竹园建设,提高竹笛加工水平,开展标准化笛子制作工坊认定,加大“中泰竹笛”品牌营销力度,进一步挖掘“中泰竹笛”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以竹笛为主题的演出活动。(记者 乔金亮)


  转自: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