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米之乡”府谷县:“一粒糜”走出了产业振兴新希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14





黄米从“糊口粮”变身健康“新宠” “一粒糜”走出了产业振兴新希望


  夏末秋初,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湿热的空气在梁茆沟涧弥漫,及腰的糜子正在酣畅地灌浆。一大早,府谷县木瓜镇王家峁村村民王金海便扛着铁锨来到庄稼地里,查看糜子长势。“我们的糜子可贵着呢。”王金海爱惜地摸着糜穗兴奋地说,“这里是核心产区,生长最好的糜子。”


  府谷县是全国糜子优势产区,素有“中国黄米之乡”美誉。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全县从“增产增收”“提质增效”两方面发力,做大糜子产业,每年播种面积稳定在10.5万亩,总产量约3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4.7亿元,小小“一粒糜”,走出了产业振兴新希望。


  优化种子芯片“代码”为产业发展赋能


  优化种子芯片的“代码”,为府谷糜子育种“量身定制”是解决糜子产业低产低效的必由之路。


  走进府谷县孤山镇杨家沟村国家糜子育种联合攻关项目基地,在白色防鸟网的笼罩下,连片的糜子长势喜人,一串串饱满的糜穗随风摇曳,在秋阳照耀下景致迷人。


  这里有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80多个品种特征显著的糜子品种,通过杂交选育和系统选育技术,将培育出更具耐旱、耐瘠、耐病虫害且产量更高、更具适口性的优良品种。


  近年来,府谷县加快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良种“全能战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系统选育了榆糜2号、榆黍1号,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良种覆盖率从过去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为糜子商品化、高效化、优质化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除了改良种子,府谷县还积极提升糜子种植基础条件,推进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对中、低产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进行提质增效改造,为糜子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目前,糜子的面积、产量在周边县域地区中最高,是全国糜子的优生区、主产县。


  “一粒糜”富裕一方老百姓。府谷县糜子平均亩产提高30%左右,糜子亩产由过去150斤提高到现在亩产300斤以上,种植户年增收2000元以上。


  强加工兴品牌助产业提质增效


  糜子脱壳后为黄米,清香宜人、营养丰富。近年来全社会健康意识不断提升,黄米从曾经的“糊口粮”逐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健康“新宠”,这也给黄米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府谷县把“小、弱、低、散”的资源整合起来,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路子,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好“链主”和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一批加工规模大、工艺质量高的生产企业。


  糜子经过脱壳、除糠等10多道工序,变为黄米,“我们在加工过程中注重低温储藏加工,避免破碎率高、风味流失。”在府谷县天漠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岳永平说,围绕一粒黄米,加工环节强化技术创新,生产精致小包装黄米,拓展中高端市场。“一粒米顶起一个产业。只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才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岳永平表示,该公司将继续探索创新糜子深加工方式,不断提升生产附加值,形成完整特色产业链条,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府谷县已有天漠、森鑫、木瓜联合总社等13个初深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提升到1万吨。“我们要加强创新,培育新业态、开拓新市场,赋予黄米产业新动能。”府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甄怀说。


  新技术赋能、新业态引领、新模式带动,府谷县黄米精深加工增添了产品新样态。研发生产精细黄米粉,开发黄米菜肴、黄米小吃、黄米烘焙食品,开发出了黄米汤圆、黄米月饼、黄米粽子、黄米辽参、黄米煎饺等多项高附加值产品,府谷县不断拓展黄米产业链发展新空间。


  实施品牌战略,线上线下齐发力,多措并举拓销路,黄米远销到了韩国,“府谷黄米”获得全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在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逐步提升。相关负责人介绍,府谷县将全力打造“中国黄米之乡”,逐步建成“中国西北糜子产地及集散地”。(记者 常峰)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