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黑龙江齐齐哈尔美食,最负盛名的莫过于烤肉。齐齐哈尔烤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源于古代,兴于20世纪80年代,成名于当代。近年来,齐齐哈尔加速推进烤肉产业发展,全力推动“小门店”向“大市场”、“小家庭”向“大消费”、“小餐饮”向“大产业”、“小地标”向“大品牌”转变。近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齐齐哈尔市“国际烤肉美食之都”称号,为齐齐哈尔烤肉产业注入了新动力。
聚力打造“中式烤肉”新标杆
齐齐哈尔“国际烤肉美食之都”授牌暨2022齐齐哈尔烤肉美食节启动仪式近日举行。启动仪式上,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宣读了国际美食之都授牌文件,授予齐齐哈尔市“国际烤肉美食之都”称号。这是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命名的第一个以烤肉著称的“国际美食之都”。
成为国际烤肉美食之都既为齐齐哈尔市增添了一张靓丽的新名片,也为齐齐哈尔市发展烤肉产业注入了新动力。从本地走向省内继而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如今的齐齐哈尔烤肉产业,已在国内、省内、市内开设门店近万家,国外10余个国家也拥有齐齐哈尔烤肉门店,目前,齐齐哈尔正全力推进烤肉产业标准化、连锁化、数字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聚力打造“中式烤肉”标杆,力争3年内做大做强产业链。
齐齐哈尔市市长沈宏宇表示,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已将烤肉产业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全链条成体系推进,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让烤肉真正走上经济舞台,成为推动齐齐哈尔市振兴发展的又一引擎。他希望更多企业沿着烤肉产业的“金链条”,合作生成更多的企业和项目,携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烤肉生产加工基地,共同擦亮“国际烤肉美食之都”金字招牌。
三大优势助力产业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齐齐哈尔烤肉能有今天的发展,与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壮大的产业规模分不开。
地方特色方面,一是生态良好,品质上等。这里有世界公认的肉牛、奶牛黄金养殖带,养育了高品质的肉牛,为齐齐哈尔烤肉提供了上等食材。二是精选食材,配料考究。齐齐哈尔烤肉所用的牛肉都是选用上脑、眼肉等部位,保证了肉质的口感香嫩。加上齐齐哈尔本地特制的蘸料,提升了牛肉的香味。三是民族特色,烤艺精湛。齐齐哈尔烤肉融合了汉、回、满、蒙古、达斡尔、朝鲜等多民族烤肉技艺。四是烤具精良,设计独特。齐齐哈尔烤肉烤具的发展具有浓厚的工业化色彩,齐齐哈尔的第一批烤具就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出来的,如今齐齐哈尔烤肉烤具种类已经越来越丰富。
文化内涵方面,齐齐哈尔烤肉文化在不断丰富。按照美食之都的创建标准,将不断丰富挖掘齐齐哈尔烤肉的文化内核,如建设烤肉博物馆,打造烤肉美食节和烤肉小镇,制作齐齐哈尔烤肉宣传片、烤肉短片、烤肉歌曲,制作烤肉发展系列宣传节目,编写烤肉故事,推动烤肉文化与酒文化相融合。
产业规模方面,从烤肉产业链下游来看,目前,门店规模日益壮大,域内外门店近万家。域内形成了敬璇、宝坤等老字号,龙江华牛、马晓马佳、齐函杨佳、中溪三岁牛、景家大乾等众多餐饮名店,也形成了朝鲜屯、梅里斯烤肉小镇等聚集区。据不完全统计,齐齐哈尔烤肉域外门店以每年超30%的速度在增长。从烤肉产业链的中游来看,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20余家,具备年屠宰100万头肉牛的能力。烤肉蘸料、腌制酸菜、鲜食玉米、配套酒水等烤肉伴侣生产加工能力也在增强。烤肉产业链上游来看,种养殖配套不断完善。全市现有万头肉牛规模养殖场6个,龙江华牛、安格斯等高端肉牛饲养量不断增加。洋葱种植已成规模,紫苏种植量在增加,烤肉配套系列蔬菜种植面积在逐渐扩大。北大仓、老皮、雪菲力等烤肉配套系酒水饮料也在发展壮大。
抢抓产业发展黄金机遇期
相关负责人表示,齐齐哈尔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烤肉产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文化优势,抢抓齐齐哈尔烤肉产业发展黄金机遇期,打造齐齐哈尔烤肉产业供应链、消费链、生态链,推动齐齐哈尔烤肉朝着“标准化、连锁化、数字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齐齐哈尔烤肉产业未来将以高标准实现“四个转变”——“小门店”向“大市场”转变、“小家庭”向“大消费”转变、“小餐饮”向“大产业”转变、“小地标”向“大品牌”转变。
未来3年,齐齐哈尔市将力争全国烤肉品牌门店突破1.2万家,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推动齐齐哈尔烤肉产业数字化升级。打造中国“中式烤肉”标杆,擦亮“国际烤肉美食之都”城市名片,让齐齐哈尔烤肉立足本地,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相关负责人还表示,未来将加快推进烤肉产业发展。把齐齐哈尔烤肉纳入全市率先启动的12条产业链供应链之中,组建齐齐哈尔烤肉工作领导小组,专班推进,构建领导责任、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督导问责“四个体系”的推进机制,运用系统思维、链的思维、系统方法、辩论方法,解决“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干好干不好怎么办”等系列问题,扎实推进重点工作具体化、标准化、清单化。(记者 高伟)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