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3年攻坚让5万亩“盐碱白”变身“生态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3-19





  “项目完全实现预期目标、取得很好的成效、通过验收。”在近日召开的巴彦淖尔市盐碱地改良成果验收会上,参与会议的全国资深专家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对五原县实施5万亩盐碱地改良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五原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30万耕地中,不同程度的盐碱化耕地达123.1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3.4%。这道“硬伤”,严重制约着当地现代农牧业的发展。


  2018年正月初三,五原县5万亩盐碱地改良项目园区破土动工,项目区涉及3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1203户、4137人,有轻度盐碱地0.75万亩,中度盐碱地2.5万亩,重度盐碱地1.3万亩,盐碱荒地0.45万亩。一场盐碱地改良“土地革命”,在这里打响。


  项目实施以来,五原集全县之力推进盐碱地改良工程,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专家合作,开展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采取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改良土壤5万亩,叠加实施“上膜下秸”技术2000亩、“暗管排盐”技术5600亩。


  除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该项目的独到之处在于将“改盐”和整地相结合,以盐碱地改良为起点,大面积盘活土地资源,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积土多、地力等级低等难题,力求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


  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新增可耕地4500亩,耕地地力提升1至2个等级,四控技术节肥327.6吨;减药2.6吨,节水230万立方,农膜当季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种植结构由4种作物调整为7种,清华等12所院校的科研团队的17个课题落地见效……亩均产值增收300元至500元,农民人均收入稳步增长7300元。项目区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夏秋时节,项目区一角新引种的仿野生红花花开成海,亩均产值2.3万元以上,糯玉米亩均效益1.1万元,紫皮蒜亩收入7000元。


  红花进入采摘期后,每天约有500多人来这里打工,日人均收入可达300元。王成林是荣丰办事处荣义村一组的村民,他将自己家的20亩盐碱地流转给园区,自己则到园区打工挣钱。他高兴地说:“以前自己种地除去各种开支,纯收入也就是七八百块钱,现在仅土地流转收入就是700块钱,1个人1个月下来能收入3000多元,比自己种地强多了。”


  村民李后生去年和青青草原合作养羊,上半年公司已经回收100只小羊羔,每只800元。不算冬羔,当年收入6万元。


  “我们不但能拿到土地流转费,‘放母收羔’养羊能挣钱,有空打工挣钱,和过去比真是天上地下!”今年50多岁的李后生深有感触地说。


  此外,项目区内3个村集体来自光伏产业增收15万元,光伏扶贫60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分布式光伏电站已整村推进投入使用,取暖煤改电项目正在试点示范筹备建设中。


  3年攻坚,昔日的盐碱白变成了生态绿,盐碱荒滩变成一幅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沟相通,红花葵花相映成趣、稻麦鱼虾和谐共生的田园画卷。(内蒙古日报融媒体记者韩继旺实习生李其)



  转自: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