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流,生生不息。山西作为黄河中游省份,黄河干支流涵盖面积占其国土面积的73.1%,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布局的主要区域。对山西而言,维护黄河流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如何为黄河流域永续发展作出贡献?近年来,山西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发展潜力等独特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4次到山西考察调研,为山西省推动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山西牢记嘱托,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构建体现山西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全力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
厚实家底转为新优势
7月24日中午,山西大同市烈日炎炎。在“中国重载第一路”大秦铁路的始发站——湖东站的编组场里,调车员麻锦祥仍奔跑在2.6公里长的运煤列车间,查看车辆连接状况,争分夺秒编组着一列列2.1万吨重载列车。随着多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迎峰度夏电煤保供压力增大,大秦铁路电煤运输的节奏进一步加快。国铁太原局货运部工作人员王哲说,7月份以来,大秦铁路煤炭日运量超100万吨,秦皇岛港、唐山港、曹妃甸港存煤量保持在2300万吨以上,能够满足迎峰度夏电煤需求。
大秦铁路作为全球年运量最大的铁路,是我国西煤东运主通道,承担着全国各大电网、发电公司、钢铁公司和300多家主要发电厂、6000多家企业的煤炭保供任务。繁忙的大秦铁路,凸显了山西在国家能源保供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山西煤炭产量在连续两年每年增产1亿多吨的基础上再增产5743万吨,达13.78亿吨,以长协价保供24个省份电煤6.2亿吨,增量、总量均居全国第一;电力方面通过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外送增供电量全国第一;地面煤层气产量达76.6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2.62%,位居全国第一。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压舱石”,“决不能让国家为煤发愁”体现了山西的责任与担当。不过,经济上过多依赖煤炭产业、煤炭价格,也羁绊着山西的发展,时常陷入“市场好时无心转型,市场差时无力转型”的怪圈。为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难题,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任务,鼓励其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近年来,山西立足发展实际,依托能源资源禀赋,逐步构建起多点产业支撑、多元优势互补、多极市场承载、内在竞争力充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尤其在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责任使命的同时,纵深推进改革试点,在建设煤炭绿色开发利用基地、非常规天然气基地等五大基地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在位于太原古交市的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5G网络的使用给传统煤炭生产带来了智能化改变。地面中控室内,只要轻轻点一下启动按钮,地下200米深处的成套综采设备就会开始工作。在连接工作面的集控显示屏上,记者看到,采煤机切割煤层,刀头向前转动,液压支架立刻自动跟进,支起顶板防止坍塌。
马兰矿综采二队副队长张浩伟介绍,这个工作面有117个支架,以前需要三四名工人操作支架,存在被顶板落物砸伤的风险。如今仅需程序设定,即可实现智能化无人操作。随着马兰矿“5G+智慧矿山”建设的不断完善,智能化生产场景比比皆是,生产环境更加安全,效率显著提升,并由此跻身山西焦煤首批通过省级验收的智能化矿井,成为山西煤炭行业首批创建零碳产业示范区的3个试点矿井之一。
马兰矿所在的山西焦煤集团已建成27座智能化矿山、179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初步形成了集一个大数据中心、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应用平台和N个应用子系统于一体的智能化煤矿信息系统。目前,山西地下采煤工作面已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54%的煤炭产能实现智能化开采,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0%以上。山西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邓维元表示,山西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118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491处,10座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已全部建成。
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煤也不再止于煤,已逐步从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山西潞宝集团开创了以煤基化工原料生产高品质合成纤维的先河,实现了“炭中抽丝”;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构建钠离子电池“材料—电芯—电池—应用”全产业链,实现了从“一块碳”到“一块电池”的变身;鹏飞集团焦炉煤气经过脱碳处理生产出的高纯度氢气,可满足氢燃料电池需求……在现代煤化工技术加持下,每一块煤都将被“吃干榨净”,这也为山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打开了空间。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仍然以煤为主。对山西而言,厚实的能源资源家底为其高质量转型发展创造出重要窗口期,有力支撑了经济持续发展。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吴伟表示,山西认真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大胆先行先试,努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奋力打造全国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要以实际行动不当“煤老大”,勇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产业升级打造新引擎
制造兴则经济兴。对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山西来说,制造业振兴升级是关键。近年来,山西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持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谋划未来产业,着重打造产业链、专业镇、开发区等平台抓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渐发挥出新型工业化主引擎作用。
走进吉利晋中基地甲醇重卡总装车间,只见经过总装首道工序、翻转工位、发动机合装、驾驶室合装等工序,一辆辆甲醇重卡顺利下线。在“链长制”持续推动下,吉利汽车已在晋中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集聚企业29家、省内关联配套企业约60家,构建起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三大主导方向的“一链三线”战略布局。晋中市工信局产业科负责人吴一飞介绍,作为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链主”,吉利晋中基地已经成为山西汽车产量最大、链条最长、资质最全的汽车生产企业,生产了全省95%以上的新能源汽车。
自推行“链长制”以来,山西以做强“链主”企业为依托,持续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一批重点产业链加速发展。2023年,山西首批十大重点产业链累计营收4751.7亿元,同比增速为22.3%。2023年,山西进一步培育新增了新型储能、废弃资源、铜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装配式建筑6条产业链,并通过“链主”“链核”企业遴选机制,确定了17家新的“链主”企业和77家“链核”企业,产业链规模和产业链队伍不断壮大。根据《山西省重点产业链“链长制”2024年行动计划》,力争到今年底,产业链企业突破700家,整体营收突破70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7月初,第二届山西特色专业镇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大同举行,18个山西省级重点专业镇和119个市级专业镇全部参展,集中推介展示了山西专业镇特色优势产品和建设成效。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刘勇介绍,2023年,山西首批省级重点专业镇产值增速达21.2%。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现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94个,其中国家级检验检测、科研创新平台11个,初步构建了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了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在品牌矩阵打造方面,累计培育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1124个,分两批打造了21个省级重点专业镇“山西精品”;在开拓市场方面,各省级重点专业镇抱团推介,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达成投资贸易合作项目超440个。刘勇认为,通过实施特色专业镇工作,深入挖掘县域资源禀赋、激发产业基础和历史传承优势、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锻造了一批产品知名度高、市场认可度强的县域经济长板,实现了传统优势产业的快速腾飞。
近日,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15位新能源企业家走进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投资考察交流活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曦表示,希望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携手共赢。未来几年,他们将坚持全产业链布局,上下游协同,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生态链融合发展,加快建成千亿元级光伏全产业链集群。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全国首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肩负着转型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近年来,这里持续创优营商环境,厚植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已成为山西转型综改的主战场、探路领跑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今年一季度,其经济运行呈现“高开高走”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1.6亿元,增长6.1%;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46.6亿元,增长12.9%;进出口总额完成240.5亿元,增长41.5%。陈曦表示,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将把企业需求放在第一位,把企业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营造最优越的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让企业安心投资、长足发展。
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潘海燕表示,着力优化产业布局,要充分用好重点产业链、专业镇、开发区等平台抓手,全方位构筑山西新型工业化竞争新优势。全力锻造重点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链主”企业以大带小,专精特新企业以小托大,重点产业链扩容扩规;加快培育特色专业镇,健全公共服务,扩大品牌影响,强化梯次培育;打造开发区升级版,坚持错位发展,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
当前,山西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亟需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山西诸多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案例中,锦波生物相当耀眼。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锦波生物已发展成为国内功能蛋白领域的领军企业。随着锦波合成生物产业园建成,其业务体系涵盖了上游功能蛋白核心原料到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等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去年7月,锦波生物登陆北交所,成为山西第三家北交所上市公司。锦波生物董事长杨霞表示,公司将围绕医疗和生活护理等大健康领域,提供涵盖体表、体腔、体内器官修复再生的完整解决方案。
在数字经济方面,山西数据流量谷别具特色。其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全力推动流量谷总部基地建设,为先进制造业、智算服务、软件信息、人工智能、数据应用等多种业态提供全方位生态服务。目前,流量谷企业数量已达790余家,园区数据要素流通交易规模突破49亿元,带动就业1万余人。潘海燕认为,流量谷作为山西数字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本,要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集群优势,助力推进山西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更好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山西举全省之力高水平打造“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目前已在太原、大同实体化运营“晋创谷”平台。其他市将依托各自创新资源,筹建各具特色的“晋创谷”平台。为保障平台建设顺畅,山西印发《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其中不少具有突破性。例如:对落户的创新主体,一次性给予30万元至100万元启动资金;创新股权投资容错机制,允许不超过80%的项目失败率;省级层面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科技创新天使投资基金。山西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俊义表示,要将“晋创谷”打造成为山西科技资源整合之谷、产学研贯通之谷、“四链”融合之谷、体制机制创新之谷、政府市场等创新要素合力之谷,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最后一公里”堵点,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 (经济日报记者 李红光)
转自: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