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综改示范区:以优化升级助力高质量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4-25





  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是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试验区重大使命的关键一招,是山西省转型发展的排头兵、先行者。国家税务总局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税务局按照“蹚新路、打粮食,走在前、做示范”的总体要求,坚决守牢扛牢使命任务,充分发挥拓展职能作用,科学研判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税源情况,更加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示范区目前总体经济承压前行,持续趋好。2023年,示范区经济税收运行总体良好。从增值税发票数据看,企业销售开票金额超1万亿元,同比下降9%,销售收入有所滑落。全年累计完成各项收入278亿元,同比增长27%,增收5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约167亿元,同比增长29%,增收37亿元。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34亿元,民营企业享受优惠超七成,是主要受益对象。


  截至2023年底,示范区期末正常户数同比增长28%。全区市场经营主体购进高技术设备、高技术服务同比分别增长15%、22%,企业技术改革需求提升。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类非省内传统行业市场经营主体数量排名全区前三。全年金融业销售开票金额同比增长72%,金融服务供给端呈现出良好市场预期,企业经营活跃。


  2023年,示范区第三产业销售开票金额在经济中比重过半,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收入的68.8%,税收贡献同比增长8.98%。以“年度纳税规模1亿元以上”、“具有一定成长性”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为划定标准,选定19个非传统重点样本行业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全年19个非传统重点样本行业实现逆势增长,增值税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引领增强,创新升级加快。


  2023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1011户,分布于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先进制造业等多个新兴领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税收同比增长43%,高于全行业增速14个百分点。按类别划分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和数字要素驱动业四大类(包含127个行业小类)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高技术、新产业以其集聚效应成为财政收入主要增长点。


  2023年,示范区服务类消费开票同比增长23%,其中住宿业、旅游饭店及旅游业(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65%、224%、164%。商品类消费开票同比增长49%,其中粮油食品等生存型消费、金银珠宝等可选商品类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消费市场快速复苏,需求加速释放。


  2023年,工业企业销售开票金额3880亿元,同比增长3%,高于全省区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但受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商品内需消费依然较弱、产销下滑等因素叠加影响,制造业销售开票同比出现下降,仍有进一步恢复空间。此外,近年来,综改区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链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明显,但从全年发票数据来看,综改区与省外市场贸易尚未形成稳定的贸易、产业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提升。


  推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工作,有以下建议:一是加快补强“链主”企业发展短板。税收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52家产业链链上企业销售开票金额同比下降9%,购进金额同比下降12%。建议加强对重大项目“链主”企业发展的指导和统筹,着力以项目带动新型制造业振兴升级,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知名品牌。发展特色园区新工业,关注国家重大战略经济,主动对接省内重点项目,推动产业链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引入综改区,高效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聚链成群打造“一链一群”,增强产业链韧性。重点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储备优质税源,增强“造血”能力。


  二是加快推动跨省域区域深度合作。建议搭建与省内外企业长期商业意向合作平台,主动接洽“京津冀”产业转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引导国企央企在综改区投资、建厂,聚焦新领域、新产业相关领域积极开展合作,解决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省外市场发展实际问题,补齐区域合作和经济协同发展短板。


  三是加快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建议抓住当前综改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和机遇,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帮助企业提升防风险能力,在减壁垒、加支持、建机制三方面同向发力,直面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难题,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包括高新技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在内的各类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在数实融合、强化技术研发和数字化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探索。发展和引进一批人才密集企业,如国家级实验室、研究中心、知名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带动高精尖人才向山西综改示范区流动。(李晓艳 巩宝文)


  转自:经济参考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