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光伏产业旺,乡村发展迎来绿色动能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2-06





  山西,又称“三晋”,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之重,在乎能源。作为中部省份之一,山西承接东西,连接南北,是京津冀、环渤海、中原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在全国能源供应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双碳”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目标的交汇,户用光伏市场正迎来蓬勃发展,一座座光伏电站如雨后春笋般“登上”农家屋顶,成为乡村家庭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如今,在各界的积极推动下,光伏逐渐成为这个传统能源大省的一张“新名片”。户用光伏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山西当地的经济增添新动力,还将促进农村能源结构的多样化,并推动绿色能源向农村地区的转型,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据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山西省光伏发电新增装机4.56GW,其中户用光伏新增装机1.28GW,位列全国前十,发展大有可为。


  借光赋予“大寨精神”新内涵


  冬日的阳光,透过拱形门窗倾泻而入,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这座清爽整洁的四孔窑洞。温度已降至零下,室内却温暖如春。宋秀林斜倚在躺椅上,身边的收音机播报着早间新闻,妻子赵瑞秀靠坐在沙发上读报,于平淡中享受自在晚年。


  “我们村祖祖辈辈都住在窑洞里,冬暖夏凉,保湿恒温,舒服的很。”宋大爷自得地说:“屋顶上还装了光伏板,又起到一层隔热作用,屋子里不烧火也完全不会冷。每年还能拿2000多元的收益,好处多多!”


  近两年,“光伏+窑洞”如同一股新风吹遍昔阳县。这座拥有铁矿、铝土、煤炭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多项不可移动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市,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特别是宋秀林家所在的大寨镇,作为闻名全国的红色热土,更是实现了发展路径的“红绿”融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寨,承载着农民追求富裕生活的梦想,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贡献不可替代。” 正泰安能合作伙伴——山西亿科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志庆介绍道:“如今,清洁能源的应用,为这座红色村落赋予了新的内涵。千家万户的屋顶光伏,将山间光变成清洁电,带来持续25年的稳定收益,与国家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战略非常契合,是新时代农民的增收之道。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传统能源为主的格局,让大寨焕发出绿色光彩!”


  用“致富电”点亮“杏花村”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要真正领略三晋之美,汾阳是个绕不开的地方。杜牧一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展现了“华夏酒文化摇篮”的千年底蕴;优越的地质条件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带动形成了以煤焦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为响应碳中和远景目标,山西持续加快优化省内能源结构,谋求能源生产清洁化。汾阳走在前列,依据“关联性强、契合性严、协作性紧、盈利性好”等标准,确定了以光伏为代表的十大重点产业链,同时借助得天独厚的光照资源优势,发展以户用光伏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


  “利用屋顶资源建设光伏电站,不仅是大力发展绿色新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还能带动乡村产业配套升级,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太和桥街道办事处东北村李书记介绍道:“我们村的不少村民都和头部企业合作,建设属于自己的光伏电站,不仅能获得补充性收益,也为扮靓生活家园添了一份力。”


  看着自家明晃晃的光伏板,村民田学东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他前不久刚刚安装了正泰安能的屋顶电站,每年能获得3000多元的稳定收益。“空屋顶现在都能搞‘绿电’挣钱啦,咱们农村遍地是黄金!”他激动地说。


  “提到汾阳,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汾酒。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能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能源带来的红利,让‘金屋顶’变成汾阳最闪亮的名片!”正泰安能代理商——山西泰星新能源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彭亮豪情万丈地表示。


  “到2025年,全省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总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左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较2022年实现翻番;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各类应用场景‘百花齐放’试点示范项目建成达效。”已被写进《山西省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成为全省未来能源转型的明确目标任务。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承载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重任。借碳中和东风,在利好政策的持续赋能下,全省光伏产业必将蓬勃发展,创培绿色低碳新沃土,蹚出发展转型之路,实现山西从“煤老大”到“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跨越,为加快转型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转自:山西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