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31





  10月21日,山西省A股上市公司山西通宝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其间接控股股东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晋能控股晋北能源有限公司(暂定名),投资建设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


  在此前的10月18日,晋能控股集团公司举行了晋北采煤沉陷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筹建组揭牌仪式。


  通宝能源的公告显示,晋北能源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其中晋能控股出资20亿元,通宝能源出资10亿元,主要“角色”便是晋北采煤沉陷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的开发、建设、管理、运营主体,而晋北项目将在晋北地区构建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拟重点建设配套新能源600万千瓦(风电100万千瓦、光伏500万千瓦)、配套煤电400万千瓦、配套储能110万千瓦、大同—怀来—天津北—天津南特高压交流输电通道起点。


  记者了解到,晋北采煤沉陷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晋能控股集团适应“双碳”发展趋势,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里程碑式重点项目,是全国两个以省属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大型风光基地之一,未来将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这是山西省能源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一个剪影。


  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重点工程项目在推进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关键。山西省牢固树立“项目是第一支撑”的鲜明导向,全力以赴“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在省级重点工程项目中,省发展改革委首次将能源革命类项目单列,围绕能源产业绿色转型确定能源革命类项目66个,子项目135个,年度计划投资506.5亿元,子项目数量、年度计划投资分别占全省的15.1%、14.9%。


  9月28日,三一朔州一期5GW单晶硅项目在朔州低碳硅芯产业园正式投产,这是山西省首个规模化光伏单晶硅项目,也是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在我省建设的首个智慧光伏、绿色低碳标志性工程,标志着三一集团新能源产业板块在山西落子布局。项目年产1.2万吨单晶硅拉棒,年产值约22亿元,预计创造就业岗位600余个,每年可实现税收3亿元。


  更为惊喜的是,该项目5月8日达成合作意向,9月28日正式投产,创造了从对接到建成投产仅用140天的“朔州速度”,同时也是三一集团海内外投资决策最快、落地最快、投产最快的项目。为保障项目的快速落地投产,朔州市、区两级不断创优营商环境,以“一流项目、一流速度、一流服务”的标准和要求,倾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9月26日,晶科能源“年产56GW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开工仪式在山西综改示范区举行。该项目总投资约560亿元,规划建设年产56GW单晶拉棒、56GW切片、56GW高效电池片和56GW组件产能。项目通过数字化智能系统串联各生产线,配合自动化运输、立体仓库和自动仓储等最新生产线设计方案,将建成生产效率最优、运营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全球规模最大的N型产业链一体化工厂。


  记者了解到,山西省坚持企业、政府、专家“三位一体”,建立完善能源领域项目谋划工作机制,围绕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做好项目谋划,并通过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滚动做实项目储备,梯次推进、持续发力,提高项目成熟度。目前,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储备各类能源项目397个,总投资5545亿元。同时,抓项目开工建设,推动项目提速增效,截至目前,省级重点工程中的114个能源革命类年度建设项目中,已开工超过100个,开工率近90%。


  能源产业如何绿色转型?大同市给出的答案是:把握煤电项目建设“窗口期”机会,加快推进煤电机组“上大压小”等容量替代项目建设,规划布局高参数、大容量、低能耗、低排放百万机组,不断推动煤电结构优化、清洁高效发展。


  晋控电力同热三期2×100万千瓦煤电项目,是我省首批加快推进重点实施的5个“上大压小”百万千瓦煤电项目之一。该项目建成后,机组年利用小时数5000小时,年发电量约92亿千瓦时,民生供热面积约2800万平方米,能为大同市未来城镇化建设中日益扩大的冬季民生供热需求提供坚强热源保障,也为大同这座能源之城的绿色发展再添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看似‘加减法’的‘上大压小’,实际上已产生‘乘法’的‘倍数’效应。”大同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大压小’项目能在确保电力能源可靠供应的同时,提升发电企业盈利能力,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


  作为能源大省,一个个能源领域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为山西省践行能源革命和加快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王龙飞)


  转自:山西经济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