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晌午过后,山西晋城阳城县蚕农孔晋兵收拾起了自家的蚕室。就在上个月,他喂养的4张蚕,加上政府补贴,收入了1.5万余元,而今,他又在为下一波的桑蚕养殖做起了准备。
“现在养蚕省事多了,统一收购、保险兜底,蚁蚕都住进了‘公寓’。”在阳城,像孔晋兵一样的养蚕人有3万多。这项从汉代起就已作为当地百姓安身立命的产业,几千年来曾为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山西,专业镇建设是推动制造业振兴、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市场主体提质升级的重要载体。阳城立足自身的传统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培育陶瓷琉璃(珐华)、蚕桑两个专业镇。
阳城县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以陶瓷·琉璃特色专业镇建设为引领,完成陶瓷琉璃生产基地和琉璃展厅建设,补齐产品设计及展销、物流等产业链条,力争年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要以省级蚕桑特色专业镇创建为支撑,加快桑园保护、智慧蚕桑发展和蚕桑产业链的精深研发,全年发放蚕种3万盒,生产蚕茧135万公斤。
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蚕桑产业“补链强链”
“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在阳城县董封乡临涧村一石碑上,明代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写下的《临涧更宿》一诗,记载了当时兴盛的蚕桑产业。
阳城栽桑养蚕源远流长,黄帝元妃嫘祖,曾在阳城析城山花石沟一带教民养蚕,更是有舜王濩泽鱼猎,商汤王桑林祈雨,周穆王桑林观桑的记载。
从古至今,蚕桑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全靠人工喂养,生产分散、效率低下一直是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绊脚石”如何转化为“垫脚石”?
连片的田野上绿意盈盈,灰顶白墙点缀其中。8月16日,记者来到禹珈豪蚕桑文化园,近距离触摸了中华民族4700多年的蚕桑农耕文明,了解了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变。
翻看禹珈豪丝业有限公司(简称“禹珈豪”)的养蚕记录,标准化大蚕房,一排排方格簇整齐排列,大蚕均已上簇结茧,颗颗蚕茧形状饱满,洁白如雪,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一粒又一粒……右手压茧,左手接茧,收茧、装箱。
“方格簇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内部划分成了许多小格子,有效地控制蚕宝宝的数量和生长情况,帮助蚕茧更好地形成。”公司总经理段丽介绍,方格簇养蚕还可有效地避免蚕宝宝相互交叉感染病菌,同时也能够节约养蚕的空间和人力物力成本。
针对蚕桑从业人员“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该公司还推出了蚁蚕代养模式。段丽解释道:“蚁蚕娇贵,容易病,上了年纪的蚕农普遍视力较弱,公司培养好。再分发给蚕农,真正实现产业第一步的稳扎稳打。”
每年蚕茧上市,禹珈豪的工作人员还会准时收购。“今年的春蚕就喜获丰收,我们实行仪评收购制度,尽可能让好茧卖出好价。”公司副总经理原红兵介绍,接下来,还将深化桑蚕产业保险的试验探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桑树和蚕儿浑身都是宝,样样都有大用处。”每一次的研学参观,段丽对于桑蚕的介绍都热情不减,桑叶茶、蚕砂枕、桑葚酒、丝绵被……样样都是产业链上的珍贵成果。在她看来,“二产”联动“三产”直面市场,有了经济效益,反哺“一产”,才能真正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立足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悠久的蚕桑养殖历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护传承并科学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纵向打造蚕桑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横向拓展新兴产业分支。放眼全县,阳城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服务中心在每年的蚕歇期都会派技术人员以村或乡为单位对蚕农进行技术指导,现在推行的温湿自控小蚕集中共育新技术能使单张蚕产茧增加10斤以上!”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全县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蚕桑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继续对方格蔟化蛹茧实行每公斤4元的直接补助,进一步提高了蚕农使用方格蔟的积极性,化蛹率达98%以上;继续实行蚕茧收购议价机制,确定春茧每公斤60元的收购价格,最大限度实现蚕农企业互利共赢。
此外,该县还通过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向全国各地展示阳城蚕桑,8月18日,在广州举办的2023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阳城蚕桑产品入选。会上,阳城县寺头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成丹向电商企业、外贸企业发出诚挚邀请,进一步将“华北蚕桑第一乡”的名片打响擦亮。
2023年,阳城春蚕发种14000多张,预计产茧70多万公斤,带动蚕农增收4000多万元。未来,该县将通过八大工程20个项目,实现了蚕桑产业上档升级,创建阳城县蚕桑专业镇。
非遗活化产业升级千年琉光再溢风采
翻看手掌纹路、肌肉起伏,添泥揉捏、脉络勾画……暑假期间,每天早上,大二学生范廉奇都会骑车来到距家2公里的凤城镇后则腰村的阳城琉璃珐华博物馆产业园进行学习实践。记者采访时,他和自己的两位老师正在制作二十八星宿塑像。
与蚕桑产业相似,阳城同样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唐宋,阳城便因盛产黑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明清时期,阳城陶瓷产业达到极盛,成为朝贡用品,北京故宫古建筑群所用的琉璃瓦,大部分为阳城制造。
与蚕桑产业不同,基于南北方建筑风格、色调的差异,传统的琉璃建筑大都限于北方使用,市场有所受限。新时代,阳城应如何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在特色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跳出视琉璃为建筑材料的思维,传承琉璃文化。”在阳城琉璃珐华博物馆负责人石浩看来,要想实现琉璃的发展,必须拥抱现代人的日常和精神生活。
“这就是我们的手机琉璃壳,售价在百元以内,还可私人定制。”谈及琉璃产品的创新发展,石浩迫不及待地带记者来到博物馆的二层,只见各式各样的琉璃展品晶莹剔透、琳琅满目:绿黄圆润的葫芦坐凳,惟妙惟肖的白菜饰品……
不仅如此,博物馆内还设置素胎展示区、烧造展示区、琉璃大师工作室等,全面展示琉璃传承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设置科普大讲堂、教学实践区等,可同时容纳100人开展参观教学体验。
琉璃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出炉成品率只有70%。“一半看经验,一半看运气。”石浩介绍,为了提升琉璃出炉的成功率,高温炉进行了改造提升,智能化保障琉璃烧制温度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为新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产业发展最终必须靠市场。阳城熟谙,在一手抓非遗琉璃产业化的同时,有一定市场基础的陶瓷产业必须随着市场供需的改变而不断升级,才能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阳城琉璃珐华博物馆东南方向的华冠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则是另一番景象。成立于2009年的华冠陶瓷主要生产建筑陶瓷墙地砖,近年来,公司为适应市场需求,对生产工艺进行节能、环保、自动化、智能化的改造。
在墙砖自动打包线上,只见机械手灵活地进行定位、抓取,提升、旋转,一片片墙砖被码放的整整齐齐。一连串精密连续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过去,这项工作需要数名身强力壮的员工不间断地连续作业,现在则完全由机器人替代。
产业提升不仅是降低人工强度。厂长王春介绍,“4.0能效标杆数智”双层宽体高端窑炉将低碳环保节能最新技术融入窑炉设计中,使用了能耗IPC智能化管控系统,配有自动助燃加热系统、余热再回收等节能系统。
通过本次技改,公司产量由原来的年产600万平方米增长到1200万平方米;2022年销售收入达1.94亿元,增长4781万元。同时,节约天然气400万方,减少碳排放量3460吨。
在阳城,专业镇全产业链主要涵盖建筑陶瓷、琉璃珐华、日用陶瓷、特种陶瓷等,全产业链年产值约60亿元。
“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聚焦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以市场化为导向,进一步做大日用陶瓷、做强建筑陶瓷,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晋城市委常委、阳城县委书记高喜全介绍,未来,陶瓷产业要加快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引进头部企业,办好陶博会,加强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力争3年内陶瓷琉璃(珐华)专业镇产值达到150亿元。
精筑良巢方引凤栖产业生机蓬勃盎然
能走得出去也要能引得进来。今年40岁的陈锋是山东临沂人,在陶瓷产业已经干了十几年。2020年,陈锋来到阳城,成立了大富陶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墙、地砖的生产。
“阳城的营商环境更好,优惠政策更多。”谈及为何离家,陈锋只说了这一句话。陈锋与阳城结缘,是从阳城县招商局去山东招商开始的,优厚的政策扶持让企业家们感受到了阳城的诚意。
一方土地能不能“热”,靠的是资源禀赋;能不能一直“热”,则要靠良好的营商环境。
“没有办公场所、资金不足,想开公司怎么办?”近日,阳城县双喜蚕茧养殖场通过“集群注册”登记方式办理了营业执照,这是该县发放的首张通过集群注册登记的营业执照。
集群注册有利于释放场地资源,为缺少资金、没有办公场所的创业者提供登记注册便利,能有效降低创业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抱团发展,为企业搭建创业“梦工厂”。
山西晋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变更登记,成为该县首个企业住所(经营场所)集中备案托管机构。公司负责人说,“‘集群注册’登记模式实现了一址多照,破解了难题,非常契合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作为愚公故里,阳城把矢志不渝的信念刻在心上,拿出逢山开路的冲劲、闯劲和拼劲,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政府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按照“锻长、补短、强优、争先”思路,对标国评省考、聚焦难点堵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落实“五有套餐”配套举措,努力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
——围绕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目标,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一业一证”、“无证明城市”改革,推出更多行政审批制度微改革,切实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
——围绕推广承诺制“一本制”、审批“全代办”,深入开展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攻坚行动,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以便民服务“全域同办”为目标,以智慧审批“掌上办”为载体,优化提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强基层政务服务事项承接能力和政务服务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就近跑一次”的政务服务环境。
上半年,全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0.57亿元,同比增长45.02%,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4.56亿元,同比增长31.96%;全县享受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政策3606户,免税1595.5万元;对经认定的6户高新技术企业兑现奖励金额210万元,同时对41户市场主体兑现奖励金额268.6万元,进一步促进市场主体做大做强。
一镇带一方,一方促全盘。每个专业镇的特色产业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而特色产业的生命力、竞争力则在于产业链的完整、畅通。
在阳城,围绕全产业链培育,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优质企业扶持培育,专业镇正在不断做大规模、做出特色、做响品牌。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