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青白江专场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青白江属于成都新兴七区之一,位于成都东北部,处于“三星堆-金沙”文化中轴线上,是汉代新都城核心区所在地。因江而名,因厂而生,因港而兴。会上,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王林通过“两大名片三大变化四大工程”,介绍了青白江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亚蓉欧国际门户枢纽的成效和经验。
两大名片分别为“开放门户”“转型典范”。王林表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欧万里车”已成当下成都繁忙盛景。中欧班列犹如一道桥梁,一端连着四川,一端连着世界,拓展了四川的外延,让川货出海有更多选择。这里以枢纽港口重塑经济地理,重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为工业城市转型提供了范本。国企改革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
如今,青白江区成功实现了位势能级之变、发展动能之变、城市形象之变三大变化。王林介绍,位势能级之变是指青白江区已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枢纽、从老工业基地向泛欧泛亚港口城市的“两个历史性转变”,先后摘得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自贸区和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发展动能之变是指青白江区已从传统发展方式转换到“枢纽·智造”双轮驱动的轨道上,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跃升,连续6年获评四川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绩突出区,上榜四项“全国百强区”榜单。城市形象之变是指青白江区已实现从硬核单一到时尚多元的形象转变,网友戏称从“钢铁直男”变身“六边形战士”。受关注半径已拓展至国际,国际团组纷至沓来,年均开展国际活动40余场。
此外,青白江区“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扎实推动四大工程的有力实践。王林介绍,青白江区坚持把枢纽建设作为立区“第一要务”,致力于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对外交往引领区。对标落实省委“西拓、南进、东接、北融”方针,持续推进“8大方向、20条国际干线”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建设,联通境内外150个城市,构建形成“生产在市州、集散在成都”的发展格局。
坚持把“制造强区”作为产业“头号工程”,致力于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开放产业集聚区。突出工业当先、制造为重,围绕新型材料、先进能源、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入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不断深化产业建圈强链机制,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坚持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发展“第一动力”,致力于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改革创新示范区。加快融入西部中试中心建设,组建以院士领衔的“科技顾问”“科技助理”团队,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营收额占规上工业营收比重达50.4%、同比提高12.4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构分别增长50%、23%。
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一号工程”,致力于打造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品质生活典范区。深入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率先在四川省推行经营主体住所“预备案”等多项改革事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去年财政民生支出占比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以上,连续4年保持增长。
“下一步,青白江区将站位成都,在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中走在前列,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多作贡献。”王林说。(记者 罗颖 冯举)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