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四川“规划图”发布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9-12





  记者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获悉,日前,四川印发《“雁归天府·创赢未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行动目标:大力实施返乡创业“百千万”工程,通过三年努力,培植100个质优物美的“蜀创优品”畅销产品并遴选一批入驻知名商超,甄选1000个返乡创业重点项目并促成一批签约落地,培育覆盖10000个行政村的返乡创业指导员队伍并示范带动一批成功创业,全省力争实现返乡创业人数达150万人,返乡创业企业达65万家,实现累计总产值达1.2万亿元,吸纳就业达300万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齐促共建、协同有力的“雁归天府·创赢未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行动计划》提出6项重点任务:


  (一)构建返乡创业多元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要素保障、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成立专业化组织参与返乡创业工作。省级层面在省劳务开发协会设立返乡创业专业委员会、鼓励各地成立返乡创业社会组织、配齐配强返乡创业指导员,畅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渠道,促进返乡创业资金融通、信息联通、销路打通、人才贯通,形成纵向多级支撑、横向多元参与、组织协同有力的返乡创业服务保障新格局。


  (二)强化返乡创业项目遴选推介。各地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实际,收集挖掘真正适宜返乡创业的项目,依托驻外农民工服务机构、返乡创业社会组织、商协会等,采取“走出去、请回来”等方式,鼓励引导在外农民工等群体返乡投资创业。发挥本地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等平台载体作用,为有需求的返乡创业项目提供场地支持和孵化服务。省级层面优化完善全省返乡创业项目库,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吸纳就业效果好的返乡创业项目,积极组织开展项目推介和考察活动,支持返乡创业社会组织定期优选成长性好、社会效应强的返乡创业项目向社会资本予以重点推介。


  (三)加大返乡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各地要统筹使用好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和专项资金,在财力许可范围内加大资金投入。在优化落实现行金融信贷、财税支持等政策基础上,创新思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业,建立社会资本投资收益激励、风险补偿机制。省级层面鼓励金融机构专门开发返乡创业金融信贷产品,支持保险公司专门开发返乡创业保险产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加大股权投资、强化融担增信等方式,对成长性好的返乡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


  (四)提升返乡创业人员能力素质。各地要发挥好“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组织开展实地培训指导,组建创业导师团队,为返乡创业者提供金融、财务、法律、技术等专业指导服务。省级层面组织创业大咖、创业成功人士及各行业领域专家,常态化开展线上“云问诊”、线下“蜀中行”专家服务活动,助力创业者破解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各地要紧扣返乡创业者实际需求,针对性开展各类返乡创业培训。省级层面组织开展返乡创业能力提升培训,举办返乡创业训练营。


  (五)拓展返乡创业产品营销渠道。各地要抓好返乡创业特色产品遴选培育,推出一批“走得出、信得过、叫得响”的返乡创业产品,依托驻外农民工服务机构、返乡创业社会组织、商协会等,加大宣传、展示和销售,聚力塑造全省“蜀创优品”返乡创业产品IP。省级层面以“蜀创优品·川行天下”为内核,加强与头部电商企业合作搭建“蜀创优品”直播间,定期开展直播带货活动,推动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认证的“蜀创优品”在知名商超和电商平台“上货架、上链接”,依托四川省农民工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线上营销,依托各类赛事活动开展返乡创业产品出川行,对市场认可度高、社会反响好的“蜀创优品”通报奖励。


  (六)加大返乡创业宣传推广力度。各地要积极搭建返乡创业交流共享平台,多形式开展返乡创业成果展示、经验分享、交流研讨、慈善公益等活动,引导激励更多返乡农民工愿创业、敢创业、创成业。省级层面加强与知名网络平台、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合作,举办四川省返乡创业故事汇、返乡创业大讲堂、创业大咖四川行等活动,充分发挥好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讲好返乡创业故事、挖掘返乡创业典型、唱响返乡创业声音,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浓厚氛围,不断提升我省“雁归天府·创赢未来”返乡创业品牌影响力,推动形成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产业的良好生态。


  《行动计划》要求,各地要将三年行动计划中的相关工作事项和已开展的工作逐一列出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动,一项清单一项清单地完成,切实将三年行动计划的“规划图”变为“实景图”。


  转自:四川发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