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份,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促进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强化就业帮扶和服务4个部分共20条47项内容,其中,新政策措施7项、延续实施政策措施5项、现行政策措施35项,涉及促进就业、鼓励创业、预防失业等各类举措。
8月1日上午,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召开《关于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若干政策措施》政策解读通气会。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省国资委、四川省税务局、省就业局负责同志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4部分共20条47项内容
四川出台新政促就业稳就业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晓博介绍,《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促进其他重点群体就业、强化就业帮扶和服务4个部分共20条47项内容,其中,新政策措施7项、延续实施政策措施5项、现行政策措施35项,涉及促进就业、鼓励创业、预防失业等各类举措。
7项新政措施,涉及鼓励金融机构实施稳岗扩大专项贷款,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支持零工市场建设,探索使用就业创业补助资金鼓励企事业和社会组织等专业服务机构承接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扩大就业,实施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鼓励各地适当提高乡村公益岗位补贴标准等。
刘晓博介绍,与以往相比,此次政策突出五个鲜明特点: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突出岗位资源挖潜、突出举措创新赋能、突出民生保障底线、突出目标责任压实。
在就业优先导向方面,结合四川省就业工作实际,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统筹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资源,重点突出岗位资源挖潜、举措创新赋能、民生保障底线,在财政、投资、消费、产业、项目等方面聚力支持就业。
在举措创新赋能方面,围绕企业、群众关心的援企稳岗扩岗、就业创业、就业服务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在系统集成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关注度高、切口小、针对性强的新举措。针对企业吸纳就业,对企业招用对象作出针对性调整,并将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标准由1000元/人提高至2000元/人。
在民生保障底线方面,重点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欠发达县域、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专业合作社、劳务经纪人组织脱贫人口到企业就业,按规定给予300元/人的就业创业服务补助。
在目标责任压实方面,将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年度目标。
稳岗拓岗、培训提能、服务提质
就业创业问题有回应
通气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厅、省国资委、四川省税务局、省就业局负责同志分别就成都近年来实施以工代赈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效果、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具体举措及成效、国资国企吸纳青年就业措施及成效、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具体做法、企业享受相关税费优惠政策注意事项、促进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具体措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变化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火热的高校大学生毕业求职季,政府有哪些措施来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四川省就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祎介绍,“四川省2024届毕业生近6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全省各级人社、教育、团委等部门抢抓毕业生求职“黄金期”,密集开展“六进校园”“百日千万招聘”等招聘活动1080余场次、提供岗位122万个。
王祎透露,在《政策措施》中,将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在稳岗拓岗、培训提能、服务提质三方面注入“强心剂”。“我们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包括促进市场化就业、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工规模、鼓励引导到基层就业、增加升学深造参军入伍员额等方面,计划全年提供政策性岗位30.5万个,同比增长5.2%。”今年上半年,全省开展系列指导活动380场、服务51万人次,为大学生发放创业补贴757.5万元,为高校毕业生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095.6万元。
《政策措施》针对脱贫人口专门出台了就业创业服务补助、一次性求职补贴、就业帮扶基地奖补等一系列硬招实招。四川省脱贫人口收入大部分来自于务工收入。如何更好地保障脱贫人口的务工收入?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杜海洋介绍,“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是确保脱贫人口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从我省情况看,脱贫人口收入的70%是务工收入,特别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的群众,务工就业收入占比更是高达8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达237.94万人,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108%。
四川省国资国企在加大吸纳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青年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薛东兵介绍,“全省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024年总体招录高校毕业生计划人数稳中有增,截至7月,全省各级国资监管企业已招录高校毕业生近7000人,占去年全年招录高校毕业生人数87%。”目前已发布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岗位1140余个,对接高层次人才70余名,活动浏览量超过1.5万次。(记者 颜雪 实习生 刘曦嫄)
转自:红星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