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增长6%、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今年一季度增长6.1%。我们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大力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去年工业投资增长22.3%,铁路、公路投资全国第一,在建水利工程总投资为历史之最。”5月27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在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高质量发展”是个高频词,出现了30多处。
黄强表示,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在思想认识上,四川坚持新发展理念“指挥棒”“红绿灯”,发展只能是高质量发展。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全省各地“比一比、赛一赛高质量发展的真成绩”。
在工作抓法上,四川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不放,坚持科技、产业、教育、人才一体推进。四川创新资源丰富,但仍然存在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现象。怎么样破解这个难题呢?黄强表示,四川以企业为主体,牵头组建了技术创新中心或者创新联合体,让“实验室”牵手“生产线”,大力鼓励、激励、包容颠覆性、前沿性、引领性创新,在重视“从0到1”创新的同时,还注重“原点突破式”创新,让更多科研成果加快变成产业“成品”和发展“结果”。比如,重型燃气轮机是很多大国重器的“心脏”,东方电气集团13年磨一剑,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实现了商用,打破了国外垄断,被媒体誉为中国“争气机”。黄强介绍,目前,四川已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氢、钒钛、人形机器人等7个创新联合体,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出了多个重要产品。
黄强表示,在突破口上,四川坚持以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工作推不动要靠创新,创新推不动就必须靠改革。四川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小切口、大纵深,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争取最大的效果。比如,川藏铁路是人类历史上难度最大的铁路工程,四川探索打造新型举国体制“试验田”,由企业和地方共建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把不同体制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已经和正在攻克这一世纪工程的世界性难题。
川渝携手推进新型工业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是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牵引,是四川与重庆共同打造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黄强表示,在“双圈”建设中,突出“一体化”和“高质量”,强化成都和重庆两个超大城市的联动,优先推进成渝主轴发展壮大,加快促进中部崛起,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联手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同打造西部科学城和西部金融中心。成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去年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2万亿元。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表示,川渝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携手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四链”融合,启动实施了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已经迸发出“1+1>2”的协同效应。
“我们着力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元级的'当家'产业,在产业配套、平台建设、品牌培育等方面协同发力,让世界级产业集群崭露头角。川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四川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量居全国第三,全球近20%的柔性屏幕贴上'四川造'标签。”代永波表示。
代永波表示,川渝两地注重打造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产业协同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400余家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相互服务整车配套,全域配套率达80%。
此外,四川和重庆正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共同打造了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深地暗物质实验室、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生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正在加快推广应用。
“当前,两省市一体化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积聚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川渝产业协同符合自身发展需求,也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广阔。”代永波指出。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川虽然是西部省份,但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吴群刚表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做好这篇大文章,四川有底气、有信心。吴群刚用两个“非”来概括,即“非同一般、非常可期”。
“非同一般,就是四川确实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资源优势和条件。”吴群刚表示,从三线建设时期开始,直到最近,国家在四川布局了一大批科技力量,这里面有一些还是共和国的“长子”“独生子”。这些是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和底气所在。
“非常可期,就是四川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结合实际认真谋划、高位推动,下了先手棋,所以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吴群刚表示,两周前召开的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重点部署了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科技创新的“牛鼻子”作用。
在吴群刚看来,发挥好科技创新作用,首先是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四川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的部署,扎实抓好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能够解决一批“卡脖子”“掉链子”问题,取得一批引领支撑四川未来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同时,要发挥好科技创新的作用,还需要格外重视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吴群刚表示,要加快完善转化服务体系,抓紧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中试研发平台和行业领域中试研发基地,推动更多前沿科技攻坚成果能够更好更快地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此外,要发挥科技创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作用,不能忘了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的环境。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完善人才培养的引育机制等,持续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今年四川将启动前沿技术领衔科学家专项,对入选的高层次人才,实行长周期支持,最长可以达到十年,力争让科学家们心无旁骛搞科研、'十年磨一剑'出大成果。”吴群刚表示。(记者 曹雅丽)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