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今年成都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号工程”。7月,《成都市进一步有力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提出28条具体政策措施,解决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临近年底,成都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新政策、新思路、新进展?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天府新区、龙泉驿区等地,从一个个切片中感受科技创新的成都力量。
新启动
●此次投放的自动驾驶车辆,达到L4级自动驾驶水平,在城市道路上可实现自动驾驶
●龙泉驿区共打造了4条、总长约55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示范运营线路
10月30日,成都市龙泉驿区东安湖公园,全省首条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示范线启动,标志着龙泉驿区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运营全面启动。
全省首条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示范线由龙泉驿区和东风悦享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行,共投入20辆自动驾驶接驳车和16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探索“车+路+云+站+场”的公共交通服务新模式。加上此前已开行的14辆自动驾驶车辆,龙泉驿区共打造了4条、总长约55公里的自动驾驶测试示范运营线路。
达到L4级自动驾驶水平 配备安全员随时接管车辆控制权
记者在现场试乘时见到,此次投放的自动驾驶车辆,配备了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以及自动驾驶的软硬件设备,达到L4级自动驾驶水平,具备障碍物识别、红绿灯识别、超车等各项能力,在城市道路上可实现自动驾驶。
“按照现行交通法规,在公开道路上行驶,自动驾驶汽车必须配备安全员。”车辆安全员徐立勇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安全员不会触碰方向盘及油门、刹车踏板,遇到紧急情况时,车辆会自动避让或紧急制动,但安全员需要集中注意力,专注于车辆的运行状况和实时路况,处置突发情况。当安全员轻拨方向盘或踩刹车时,可随时接管车辆的控制权,将自动驾驶状态切换为人工驾驶状态。
“此前,龙泉驿区已开行的14辆自动驾驶车辆,由龙泉驿区联合中植一客、神龙、通广网联等本区企业共同研发制造。”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发展局副局长骆安琪介绍。围绕交通、生活、工作、娱乐休闲等场景,龙泉驿区的4条自动驾驶测试示范运营线路包括东安湖环湖观光线路,总长11.2公里,为市民提供东安湖体育公园的观光旅游体验服务;汽车智创活力港地铁接驳线路,起点为汽车智创活力港,终点为书房地铁站,往返总长18.8公里;沃尔沃工厂地铁接驳线路,往返总长19.4公里,为市民提供地铁到工业区通勤的体验服务;中德测试场环线,总长5公里,为车辆测试等活动提供服务。
“目前,运营示范线还处于测试阶段,预计今年底对市民开放。”东风悦享战略客户部总监李辉说。
打造无人售卖车等应用场景 助力自动驾驶跑出“加速度”
示范线的启动只是起步。东风悦享的西南总部及智慧出行创新中心项目已落地龙泉驿,将分阶段建设基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车、路、云、站、场示范样板场景,区域创新中心、多交通模式整车及产品研发基地、产学研融合基地、创新场景示范基地、文化产业发展基地。
近年来,龙泉驿区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主攻方向,建成投运中德智能网联测试基地,累计开放自动驾驶测试道路390公里,率先探索出台低速无人车示范运营管理规范,形成规模化的车联网基础设施,为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运营创造了优良土壤。
同时,龙泉驿区利用区内智能网联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依托40个具备感知能力的路口、140公里蜂窝车联网覆盖道路,全域推送红绿灯网联信息,初步实现“车路协同”。
除交通出行外,龙泉驿区还在东安湖体育公园打造无人清扫车、无人售卖车、智能观光车等应用场景,构建起集整车制造、智能零部件生产、仿真测试验证、标准制定、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于一体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助力自动驾驶跑出“加速度”。
新政策
四川天府新区发布“成果转化20条”
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最高1500万元资助
日前,四川天府新区印发《四川天府新区关于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该措施以支撑四川天府新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为目标,按照“供给是基础、吸纳是关键、平台是支撑、对接是重点、金融和机制是保障”的整体思路,分6个板块提出20条具体支持条款,形成覆盖科技成果产出、熟化、对接、转化、孵化全流程的政策体系。
措施中的支持都是“真金白银”,将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5万元到最高1500万元的资助。尤其是新近投用的成都科创生态岛创新转化平台,天府新区将对入驻机构给予不低于50%场地租金补贴,举办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活动,提供最高10万元资助。
四川天府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新区推出“成果转化20条”新政,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也是进一步优化完善天府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的必要举措,天府新区将锚定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的目标,加快推动新区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动能。
新落户
新一代“谛听”多功能AI数据集落户成都超算中心
用人工智能算法助力地震监测研究
近日,新一代“谛听”多功能AI数据集正式落户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下称“成都超算中心”)地震大模型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
新一代“谛听”多功能AI数据集是“谛听”地震学数据集2.0版本。
“谛听”地震学数据集是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联合研发的大型地震学数据集,以及在此基础上训练的人工智能模型,于2022年正式对外发布。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地震信号识别上展现出巨大潜力。”“谛听”科研团队相关负责人赵明博士介绍,科研团队将2013年至2020年间的震相观测报告和国家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的数据,进行清洗和脱敏处理后,建立了“谛听”地震学数据集,“该模型可以为开发机器学习模型,开展地震检测、震相拾取、初动极性判别、震级预测、地震预警和强地面运动预测等数据驱动型的地震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标准数据集。”
成都超算中心副总经理、高性能计算部部长郑亮介绍,目前“谛听”是全球规模最大、样本标注质量最高、标签类别最为齐全的地震学标注数据集之一,处理、分析这些海量数据,需要高性能算力。成都超算中心每秒10亿亿次计算能力,能为“谛听”这样的重大研究提供算力支撑。
郑亮表示,“谛听”落户成都超算中心地震大模型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将促进人工智能算法在地震学领域的开发、测试、应用,并推动人工智能算法在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中的进一步落地应用。(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亚飞 蒲南溪 王国平)
转自: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