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以创新之名 感受科技城的“近”与“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21





  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少央媒记者在前往绵阳途中就在思考的问题。


  10月19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四川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绵阳。媒体记者走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园区和企业,将问号“拉直”,感受科技创新带给这座城市的澎湃发展动能。


  近


  云上“两城”,将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创新资源“拉近”


  走进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现代化楼宇。“服务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这里的每栋楼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讲解员的介绍引起了记者们的好奇,大家饶有兴致地盘点各栋大楼上的牌子——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绵阳科技城人才集团……


  而记者们此行的目的地,是一栋将这些“功能”激活的大楼——“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


  走进大楼,墙上展示着各知名高校的标志。“目前已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3所全国知名高校入驻‘云上大学城’。我们还打造了‘云上科技城’,吸引了27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绵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绵阳是中国科技城,有很多科研院所,为何又要打造“云上科技城”?


  科技成果要转化为产业动力,离不开成果的充分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打破地域限制,绵阳的云上“两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聚集创新资源,推动一批技术团队和成果在绵阳乃至四川“落地生根”。


  两天前,刚离开绵阳飞往深圳的王飞研究员对此感触很深。他所在的团队来自浙江,掌握的钙钛矿发光量子点这一新型材料技术,可将液晶显示色域从 72%提升到131%,大幅提高色彩丰富度。在入驻“云上大学城”后,他们的技术成果已被绵阳本地新型显示企业看中,未来正筹划与绵阳企业、高校合作共建联合研发中心。


  绵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邓丽娟负责对接该项目的落地:“这样的技术成果,以往都是远在‘天边’,现在却‘近在眼前’。”


  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要“跳出绵阳看绵阳”,将视野拓展,将先进理念“拉近”,将优秀成果“拉近”,再配套“近距离”的科技服务功能。目前,已有多个团队项目获得周边的科技金融、人才招引、技术成果交易等服务,几百米内就能“解锁”创新创业所需的各项服务。


  进


  营商环境铺路,让百亿元产业项目投产速度“快进”


  “仨川航空飞机起落架项目总投资15亿元”“天诺光电项目投资6亿元”……乘车驶过平整的公路,道路右侧的工地上竖着一块块项目的牌子。“项目挺多的。”有记者感叹。同行的工作人员接过话茬:“一会儿我们要看的就是个百亿元大项目。”


  这就是埃克森新能源电池产业园。


  走进厂房,隔着玻璃,眼前的机器滚轴正快速转动,投料、搅拌、涂布、模切……在车间一楼的电芯正负极生产线上,身穿无尘服的工人们紧盯着电脑,查看机器自动运转情况。


  这条生产线共39道工序,24小时不间断运行,日产1600支电芯。“通俗地理解,这里生产的就是一个个大型的‘充电宝’,属于新型储能领域。”工作人员介绍。


  处在风口上的储能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对时间尤为敏感,而埃克森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则刷新了行业纪录——2022年5月该项目落户绵阳高新区(科技城直管区),当年7月一期项目开工,12月首批中试线设备进场,今年4月中试线投产,6月一期项目整体竣工。


  该项目设计产能达6GWh,按照行业惯例,从建设、调试到具备生产能力,往往需要一年时间。而该项目受去年夏季天气因素等影响,实际施工周期仅有9个月。


  这个总投资达百亿元的“大块头”如何跑出“加速度”?一条便道的故事让人品出一二。


  原来,该项目所在地是一片荒山,项目开工建设后,许多大型施工设备要进场,急需一条3公里长的便道。为此,绵阳高新区工作专班经过多方争取,只用了1个月时间就完成了相关手续,确保了便道如期完工,也为设备进场等后续工作争取了时间。在项目审批等方面,也享受了“绿色通道”服务。


  这种抢时间、拼进度的热情,传导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绵阳高新埃克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童双龙告诉记者,计划11月初就要正式量产,今年底企业将力争实现产值2亿元。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绵阳吸引力倍增。去年以来,绵阳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243个、金额4234.59亿元,其中百亿元级工业项目11个、已开工建设7个,包括埃克森新能源项目在内,共有3个投资超百亿元级的产业项目刷新行业建设周期纪录。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另一个进位:绵阳在2022年全国GDP百强城市中位列第86位、较2021年提升6位。


  如此看来,产业项目的“快进”,更成为这座城市前进的底气。


  转自: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