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协同立法动作频繁 “加速度”背后有何深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8





  “这次立法既是国家公园跨区域协同立法的积极探索,也是共同做好新时代地方协同立法工作的一次生动实践。”省人大城环资委主任委员梁伟华说,此次川陕甘三省协同立法,内容从以往的流域拓展到国家公园。


  从云贵川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到川陕甘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从川渝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到川滇泸沽湖保护……近年来,四川与周边省(市)、省内市州之间协同立法,动作频繁,成效明显。


  一大特点


  跨省协同立法,多聚焦生态环境保护


  知蜀君梳理发现,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是近年四川开展协同立法的一大特点。


  2021年,四川携手云南、贵州,以“共同决定+条例”的形式,完成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开创了地方流域共同立法的先河。


  2022年,四川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以“四川条例+重庆决定”的形式,与重庆完成了嘉陵江流域保护的协同立法。


  除了即将实施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立法,据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继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后,川滇两省开展的泸沽湖保护协同立法有望在本月结出硕果。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四川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需要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立法定位,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担当’,持续聚焦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地方立法实践探索。”梁伟华表示。


  在此过程中,四川探索出了多种协同立法模式,这些模式灵活地运用重大事项决定和地方立法权,充分把握“决定”共性和“条例”个性的关系,为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协同立法找到最大公约数。


  一种速度


  川渝协同立法正加速推进


  知蜀君注意到,在川渝两省市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大背景下,两地协同立法跑出了“加速度”。


  从“首秀”优化营商环境,到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铁路安全管理条例,再到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川渝高竹新区行政管理事项、川剧保护传承、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法律援助等协同立法事项,一批具有川渝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小快灵”法规正在加速推进。


  2020年7月,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签署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开启了合作之旅。双方建立了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常委会秘书长、专门委员会三级联席会议。截至目前,川渝两省市人大常委会已先后召开了四次联席会议,商定包括协同立法在内的年度合作计划。


  而《川渝人大法制工作机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立法工作办法》的实施,则以制度固化和规范了协同立法工作。立法文本协商起草、立法程序同步推进、立法成果共同运用、法规实施联动监督……川渝人大走出了常态化协作、制度化推进的立法新路子。


  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省内市(州)之间也在尝试协同立法。


  2021年,成德眉资四市人大常委会同步出台《关于加强区域协同立法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更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采用重大事项决定形式对区域协同立法作出系统谋划、总体部署。2022年,四市还以“决定先行+条例跟进”的模式,开展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协同立法。


  9月25日举行的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凉山州、攀枝花市的安宁河流域保护条例同步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这也是四川省首个市州流域协同立法项目。


  转自:四川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