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8.3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内蒙古自治区以完成"五大任务"为牵引,正在实现多领域、全方位的创新突破,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一场以质量为核心、旨在强化产业基础、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正蓬勃开展。
这场深刻变革不仅体现了内蒙古对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与坚定追求,也为区域经济持续繁荣注入了新动力。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坚决贯彻质量强国战略,将产业强县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探索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质量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一是强基固本构建质量强县四梁八柱。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位推动质量强区建设,召开全区质量会议,专项部署质量强县工作。制定《质量强区建设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快质量强区建设的若干措施》《内蒙古自治区主席质量奖管理办法》等政策举措,从制度层面为深入推进质量强区、质量强县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二是多元投入,构筑质量强县资金基石。自治区设立质量强区建设专项经费,每年财政资金投入8000万元左右,持续提升质量基础支撑能力;每年投入1000万元经费开展"蒙"字标认证,助力县域品牌加速"出圈",已认证产品1374种,覆盖旗县51个,获证产品溢价能力显著增强。三是模式创新锻造质量强县内蒙古样板。充分发挥质量要素对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创新提出"四个一批"产业强县培育模式,即发展一批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探索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指导培育23个旗县入选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培育库,储备培育27个旗县,坚持"三同原则"(同部署、同标准、同要求),进一步扩展质量强县覆盖范围,更好促进区域质量协调发展。两个旗县承接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强县创新试点任务,5个旗县入选市场监管总局百城质量提升培育建设城市。四是问题导向夯实产业强县质量基础。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问题,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制修订稀土、羊绒等特色领域国际标准21项,国家标准1623项;建设稀土功能材料、乳制品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获批建设乳肉制品风险防控、乳品质量数智监控两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
在深入推进质量赋能、产业强县实践中,内蒙古涌现出一批质量强县建设生动案例。
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以质量提升为核心,聚焦"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乳业全产业链条,构建了数字赋能、技术攻关和品牌建设多维度协同的质量生态圈。一是数智赋能,强化支撑。对饲草生产、奶牛养殖和奶制品加工全流程标准化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加强田间基础设施和灌溉条件建设,引入智能系统和机械设备,全面推行数字化质量管控,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做到质量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极大提高了管控效率。二是技术引领,突破瓶颈。辖区企业承担国家高产奶牛新品种设计项目,自主培育的高端种公牛遗传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通过实施"鲜奶品质提升"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有效破解乳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三是品牌增值,彰显效益。积极推动"蒙"字标认证,提升产品质量与品牌价值,目前已有8家企业获得认证,品牌溢价效应持续显现。截至2024年,该县建成规模化奶牛牧场31个,存栏奶牛10.4万头,日处理鲜奶能力近万吨,4家乳制品企业获评自治区先进级智能工厂。该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4.64亿元,乳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柱。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拥有全国最大的葵花籽交易市场。五原县政府明确质量强县目标,出台《五原县质量强县工作实施方案》,围绕葵花籽产业完善产业链图谱,持续优化质量发展生态。通过增强链上企业服务,协助链主企业三瑞农科成立全国首家向日葵系统化技术研究机构,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质量技术服务窗口,搭建"巴质通"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便捷的质量技术服务。依托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班、首席质量官培育班和卓越绩效提升班的"质量三班"模式,夯实产业人才基础。目前,五原县国产食葵种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种植面积达8万公顷以上,年产量约2.6亿千克,拥有葵花籽精选、籽仁加工外贸企业190余家,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42亿元。
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走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
通辽市霍林郭勒市作为"因煤而建、缘铝而兴"的工业城市,近年来深入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煤电网铝﹢"多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转型。
提升绿色能源比重。依托区域风光资源,积极推进绿电替代,以工业园区微网为基础建设增量配电网项目,2024年底供电量达7.6亿千瓦时,其中绿电2.9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替代比例提升至38%。
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完成该市14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均排放浓度较国家标准分别降低95%、91%和66%。建成9套电解铝烟气超低排放系统,覆盖该市产能,整体减排90%以上,相关技术经中国工程院专家组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发展高精深铝加工产业。重点企业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持续开展技术攻关与质量改进,推动产品从亲水箔、单双零箔升级至电池铝箔,进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供应链。电池铝箔附加值达普通铝箔的2~3倍,项目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利税25亿元。
坚定不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
包头市石拐区政府紧扣产业发展趋势,将风电装备制造作为区域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以明阳智能制造产业园为核心,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技术机构及高校,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开展辐射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的质量提升培训基地建设。
该区建成内蒙古首个大型叶片试验检测认证平台,满足150米级叶片全尺寸检测需求,形成覆盖西北地区的大型叶片检测服务能力;重点开展风电计量新技术研究,突破精密几何量等3类关键参数计量技术,建设风电认证体系,提供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及年均3次以上培训;建立风电质量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为企业提供生产工艺与质量体系诊断,输出技改建议;同步集成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动态更新标准政策,提供跨领域技术协作,共建科研实验室与转化基地,打造产业融合型"一站式"服务"石拐样板"。
探索布局未来产业零碳引领高质量发展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以"零碳生态标准化"为核心,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精心打造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标准示范,先后发布《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和《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等地方标准,后者目前正在审查拟上升为国家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零碳产业园,围绕新能源装备、绿氢制储用、储能等关键环节精准招商,构建了由31家规上企业组成的"风、光、氢、储、车"产业集群。发挥净零工业环境服务(内蒙古)公司作用,对接国内外标准认证机构,开展碳计量、结算与认证服务。推进零碳建筑和运输示范,打造首条零碳产业园至综合保税区智能路云一体化绿色运输线路。
园区实现100%绿电供应,颠覆传统工业能耗模式;全国首个光伏废水处理零排放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远景、隆基、镕锂等一批低碳零碳工厂成功落地,形成"光伏组件-储能电池-氢燃料电堆"完整产业链。远景动力零碳电池工厂以530米长度成为北方最大单体电池车间,6台182米塔筒、5兆瓦风机年发电量可观,每转一圈即可产生30千瓦时绿电。2024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652.9亿元,正朝千亿级零碳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质量成果惠及民生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将质量强旗建设与促消费政策相结合,着力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加强农畜产品品牌培育,指导1家生产主体申报绿色食品,完成两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申报,推动产品高端化、标准化发展。库布齐甘草、杭锦旗葵花籽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伊和乌素苏木入选国家级肉羊产业强镇,获评"中国生态驼奶之乡",杭锦旗荣获"中国生态甘草之都"称号。培育杭锦旗甘草、杭锦草原羊等地理标志产品3个,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过3亿元。
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针对药品监管力量不足、专业能力欠缺的难题,创新建设药品智慧监管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药品流通海量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深度挖掘,精准定位风险点并实现预警。目前,药品追溯功能已在部分重点区域和企业试点运行,消费者可通过扫码查询药品全流程信息,有效增强消费者对药品质量的信任感。风险预警功能系统试运行以来,已成功发出多个预警,为保障药品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乌海市海勃湾区以全域标准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将标准化理念融入民生服务各领域,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建成国家级服务业试点2个、省级8个、市级1个。泰吉老年公寓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流程标准,明确"六助"服务内容,借助智能设备实现老人健康实时监测,提供便捷、高效和个性化服务,有效缓解优质医养资源不足问题。赤峰市元宝山区运用标准化手段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制定院感质控、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等标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护理同质化管理,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拓展新业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聚焦"马文化"、发展"马产业",将"马文化"融入旅游场景,举办黑马文化节那达慕、蒙古马超级联赛等活动。打造首个儿童"马"主题文旅综合体--"孩子与马"主题文化苑暨"草原神骏杯"蒙古马系列赛,依托"中国黑马文化之乡""中国马奶之乡"品牌,通过"识马、劲马、趣马"三大体验流线,结合"马文化"体验馆、亲马驿站、室内马术馆等设施,推出马术课程、Mini那达慕、马匹认养及文创销售等多元服务,开创"文旅﹢产业﹢教育"融合新路径。当地蒙医医院采用"基地﹢康养"模式,运用马奶疗法接诊调理2000余人,探索"产业﹢健康"跨界发展。
质量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全域标准化引领发展
包头市昆都仑区依托国家稀土功能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内蒙古光伏(硅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构建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协同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质量技术支持。构建覆盖19个领域、22类工艺、55项核心参数的量值溯源体系,建成5000平方米高标准实验室,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项(其中8项填补区域空白),引进大型仪器设备46台套。深入服务企业,调研稀土企业20余家,梳理国家标准58项、技术参数150项;与13家光伏头部企业开展技术交流,指导企业新建10项计量标准,协助制定7项硅材料技术标准。2024年,区域规上工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立足煤化工产业,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合作建成内蒙古首个现代煤化工创新技术中试基地,聚焦新型煤化工技术、煤基高端化学品、新能源配套材料、资源再生利用四大领域开展18个项目战略部署。与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运营协议,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与内蒙古特检院、内蒙古计量院合作建成质量基础集成服务中心,提升特种设备、产品质量检测、计量与标准化服务能力。设立内蒙古首个质量强旗博士工作站,科学谋划现代煤化工发展路径。全旗经济质量效益持续增强,综合实力跃升至西部百强县第18位。
通辽市开鲁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围绕玉米、红干椒、肉牛、林果、文旅五大产业,创新"标准化﹢"模式,以全域标准化打造质量强县"开鲁样板"。共研制发布黄玉米标准103项、红干椒标准61项、肉牛标准两项、鸡心果标准6项、文旅标准13项,标准体系覆盖全产业链条。通过标准有效实施,玉米示范基地亩产突破1000千克,最高达1246.65千克,亩均增产超100千克。红干椒产业带动种子经销户近400家,专业合作社128个,种植户6万户,产业链就业5万余人,年务工收入3.6亿元。建成鸡心果标准化示范园41个,建设种质资源库1处、新品种试验基地两处,辐射带动果园300余个,总产量3万吨,商品果率升至60%,产值达2.8亿元。
区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县域品牌建设赋能产业发展
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着力打造乳制品与优质羊肉产业品牌,培育农产品商标179件,构建品牌矩阵,提升市场竞争力。土默川地梨、土默川白菜等13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建立智慧农业、肉羊、玉米、甜菜、敕勒川农业品牌5个实验站,形成"国家名特优﹢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商标"3级品牌体系。
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制定品牌培育计划,建立培育库,对有潜力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培育,鼓励品牌创新与文化建设,提升附加值和影响力。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两件、地理标志商标1个,绒立特、绿康源、海鹏、恩宝、康美乡等品牌畅销国内外,成为行业知名品牌。
展望未来,内蒙古将继续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理念,以质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注重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举措,持续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实力。各旗县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质量提升路径,为实现经济持续繁荣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张艳飞 闫锡坤)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