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沧海桑田,内蒙古大地换了人间。
荒山披上“绿装”,沙海嬗变“绿洲”,矿坑变景区,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绿了山河、美了家园。
大兴安岭率先“挂斧停锯”,大草原上禁止乱采滥挖、停止新上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设好生态保护“硬杠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一个又一个壮举胸怀“国之大者”、筑牢生态屏障。
75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努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扛起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光阴流转,笃行致远,北疆大地上回响着内蒙古各族儿女逐绿前行的铿锵足音。
逐梦绿色征程 筑起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家住库布其沙漠深处的乌日更达赖童年记忆里只有一种颜色。家里灶台、柜上有擦不完的黄沙,出门就是沙梁,除了刚生下的小羊羔,圈里的山羊也是黄的。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面朝黄河背靠山梁。33岁的村民郝福保回忆,小时候一遇到下大雨,大家就彻夜难眠,担心河滩涨水冲毁庄稼,担心房后的山梁发洪水,将院子里的葡萄苗连根拔起。
“只要睁开眼,满眼都是沙,窗缝中、头发上、鼻孔里。风吹沙埋,总有搬不完的家。”通辽市科左后旗牧民格日乐的记忆里,满是哀叹。
新中国成立初期,118.3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森林覆盖率只有不到8%。境内分布着四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50%以上。脆弱的生态制约着发展,一度成为贫困的根源。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现代化。内蒙古逐梦绿色的新征程就此开启。
20世纪50年代,积极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建立了一批国有治沙站、国有林场,拉开了治沙造林的序幕。1978年起,全面实施“三北”工程;1982年起,连续40多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此后,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连续实施草原生态奖补,让草原休养生息。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方位开展生态修复。2023年,内蒙古以打主攻当主力的气势全面打响“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开启防沙治沙加速度。
一手抓护绿、扩绿,一手抓防污、治污。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实施“散乱污”企业治理、清洁取暖改造,严禁秸秆焚烧;全面改善河湖水质,“一湖两海”保护与治理深入推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守护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逐梦的脚步风雨兼程,绿色的征程波澜壮阔。截至目前,内蒙古森林面积达到3.57亿亩,居全国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达到1990年以来最好水平,一道万里绿色长城绵亘祖国北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铸就宝贵财富 凝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力量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轻而易举的光芒。成就的背后,是坚韧不屈的精神力量,是苦干实干的不懈奋斗。
那一年,乌审旗农家女殷玉珍和丈夫用全部家当——一只三条腿的瘸羊换回600棵树苗,正式向毛乌素沙地宣战。时至今日,殷玉珍已经在毛乌素沙地种下7万亩林子,毛乌素沙地在内蒙古境内的治理率也已经达到75%。
那一年,18岁的董鸿儒来到位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的苏木山护林站,从此,植树护林成了他一生的事业。连续40多年忘我奋斗,他和工友在荒芜的苏木山上建起了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
那一年,时任阿尔山林业局局长的刘景林意识到,林子总会砍完,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荒山秃岭。在他的带领下,一代代林场职工不畏艰辛,在阿尔山造出内蒙古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家园。
在逐绿前行的征程中,一代代北疆儿女扛起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涌现出数不清的平凡英雄,创造出一个个绿色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绿色赞歌。
在壮阔的绿色进程中,内蒙古大地孕育出不畏艰难、负重前行,团结拼搏、敢于胜利,继往开来、永不止步的“308精神”,创造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穿沙精神”,与三北地区人民一道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今天,这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汇聚成建设美丽内蒙古、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营造林1.37亿亩、种草3.36亿亩、防沙治沙1.4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第一。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今天的内蒙古,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已经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成功复制,并向沙特、蒙古国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为全球遭受荒漠化威胁的地区贡献着“中国方案”,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
今天的内蒙古,孕育出中国首个沙漠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湖泊和沙丘沙漠特征自然遗产方面独一无二的价值,为世界文明百花园增添了绚丽色彩。
拓展发展路径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2024年9月12日,兴安盟与4家企业合作开发88万亩林业碳汇项目,首次签发碳汇量60万吨,企业预购额800万元。
也在这个9月,通辽市科尔沁区清河镇公济号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正值盛果期的锦绣海棠果亩产达到3000余斤,产值预计将突破一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再一次如此具象化地呈现在大众眼前。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沙漠是内蒙古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生态资源的价值潜力和高效利用模式被深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呈现出不同的风景,孕育出别样的“钱”景。
看林,特色林果、森林食品、木本粮油、林草中药材4大优势产业势头强劲,正向集群化发展。林业碳汇、森林康养等潜力产业风生水起。以大兴安岭林区为例,内蒙古森工集团形成了经济林、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和野生资源采集五大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3.6亿元,绿色林海潜力无限。
看草,大力推进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饲草产业,2023年全区各类饲草产量达7543万吨、同比增长2.4%,饲草产量和产值均居于全国首位。有效保障了全区1.4亿头只牲畜的“吃饭问题”,助力支撑了奶、牛、羊、绒4条重点产业链近5000亿元产值。
看沙,培育发展沙生植物种植与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沙漠景观旅游等产业,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的实施,协同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人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人沙和谐的发展新路子。目前,阿拉善盟已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3个百万亩产业基地,2023年林沙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巴彦淖尔市扶持引进91家企业,推动有机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等沙产业快速发展,“点沙成金”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
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延链补链强链,阿拉善肉苁蓉、阿拉善锁阳、通辽塞外红苹果等一批林沙草产品品牌脱颖而出,内蒙古正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2023年,全区林沙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71.8亿元,2024年将有望突破1000亿元大关,进入全国前20位。
75年砥砺奋进,答卷亮丽。今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如磐的历史使命,内蒙古在新时代大潮中奋楫前行,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着新的奇迹。
转自: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