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通辽市科左后旗茂道吐苏木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示范区的田间,洋溢着丰收的味道。去年,茂道吐苏木公音浩绕嘎查村民文明应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玉米,1亩地增产了1000多斤。
提起高产的“法宝”,文明打开了话匣子:“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可以按照玉米生长周期阶段性给水给肥,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玉米单产的同时,省工省力、节水节肥。我们去年开始使用这项技术,对比以前喷灌浇地增产不少。”
茂道吐苏木玉米种植面积共20.8万亩,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2023年以前使用率不到总土地面积的20%。为提高玉米单产提升能力,该苏木从2023年开始通过项目引导、现场观摩、典型示范等形式,全面提升了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率。
茂道吐苏木的增产之路,是内蒙古因地制宜推广关键种植技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蒙古围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推广,重点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精量播种、耐密高产宜机收品种选择和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2024年,在全区建设500余万亩玉米示范区,引领技术攻关、品种鉴选、农技应用、机具推广、新技术模式熟化集成。
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粮仓”,连续6年粮食生产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3年达到791.6亿斤,创历史新高。支撑粮食丰产稳产的重中之重是,内蒙古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
单产提升因何成为“重中之重”?答案体现在数据中:近10年来,内蒙古粮食增产中70%的增量来源于单产提升。
为推进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落实国家单产提升行动要求,内蒙古按照“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发展油料作物”的总体思路,坚持优化区域布局、引导特色发展、突出绿色高效、适度规模集约、强化政策支撑五个重点,推动落实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单产提升“法宝”在全区广泛推广应用。
呼和浩特市突出园区化建设理念,按照建设“县级万亩示范园、乡级千亩示范片、村级百亩示范田”的要求,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配套,打造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示范园区;
包头市积极争取国家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并有效整合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行动、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耕地轮作、高标准农田建设、社会化服务、盐碱化耕地改良等农业示范项目资金,重点倾斜于土右旗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综合性示范园区的创建,确保园区建设资金支撑;
兴安盟通过在全盟整建制推进大豆单产提升行动等举措,千方百计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力争示范区亩均增产40斤以上;
……
内蒙古围绕“建良田、育良种、用良机、推良技、施良制”五方面提产要素,抓实提单产环节。“良田”成“粮田”,全区推行“三打破、五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3350万亩,配备水肥一体化的达到2787万亩。“良种”产“优粮”,内蒙古连续3年,每年建设“看禾选种”平台60个,已优选出9种(类)粮油作物147个良种,带动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良机”助“丰粮”,全区新增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和高性能播种机2.35万台,带动全区北斗导航精量播种达到1500余万亩,有效保障高密度情况下苗齐苗全。“良技”促“增粮”,通过推广11类作物27种技术模式,抓住合理增密、精准调控等关键环节,优化集成推广玉米密植、大豆大垄高台等高产技术。“良制”保“安粮”,大力推进社会化服务,全区服务面积超2800万亩。同时,今年自治区农牧厅确立“一作物一专家”的技术支撑目标,在7个种植领域与国家级院士或专家团队开展合作。
目前,内蒙古在玉米、大豆和马铃薯3个主要粮食作物上基本集成了行业内领先的技术模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模式与常规种植相比,可提高500株到1000株,每亩增产100公斤以上,每亩增加收益200元左右,今年全区应用面积将突破1000万亩。大豆大垄高台栽培模式和常规技术相比,亩产可达165公斤以上,增产率10%以上,水分、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化肥、农药用量降低5%以上。马铃薯绿色高效栽培模式与常规种植相比,可实现亩均节水10%、节肥15%、减药5%、增效10%,亩均增收400元以上。
2024年,内蒙古继续将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统筹资金20余亿元在79个旗县建设2573个百亩田、1778个千亩方、164个万亩片,累计建成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提升示范区1040万亩,建成40个玉米大豆单产提升“九个有”(即园区要有高标田、选种田、良机田,四控区、社服区,人才、技术、政策、机制支撑)综合园区。(记者 韩雪茹)
转自: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