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好种 种好草 内蒙古打造草业强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02





  内蒙古依托草原、草业优势,通过实施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等措施,育好种,种好草,做大做强草产业,促进由草资源大区向草产业强区转变,为打造我国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育好种 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台基营村3000亩苜蓿迎来收割季。经过晾晒、打包,嫩绿的苜蓿变成“草罐头”,成为奶牛的最佳“营养餐”。和林格尔县农牧局副局长李月恒说:“这个基地共种植6个优良品种苜蓿,每年可以收获4茬,亩均产苜蓿干草1吨,产量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李月恒告诉记者,紫花苜蓿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耐寒抗旱,蛋白质含量高,易被牲畜消化吸收,是喂养牲畜的优质饲草料。最近几年来,和林格尔县依托全市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对6个品种的苜蓿进行技术攻关。目前,该基地种植的苜蓿品种各项指标完全达到国际标准。


  为加快解决草种“卡脖子”难题,打造草业“芯片”、发展现代草业,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启动实施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长期库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推进优质牧草新品种、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应用。


  据呼和浩特市科技局局长李孔燕介绍,全市汇聚32家科研机构、85个科创团队等众多草业科研力量,通过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出6个饲草新品种,并转化了多个乡土牧草新品种。开发出国内首款低成本、高通量的苜蓿液相芯片,构建国际领先的苜蓿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


  作为该项目主要参与者的蒙草集团牧草育种研究院院长张跃华说:“我们作为草种研发单位,针对国产苜蓿品种开展原种、良种轻简化栽培和原种的良繁技术,实施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实现亩均产量从25千克提高到30千克。”


  记者在蒙草集团种业中心看到,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羊草、紫花苜蓿等重要草种的登记、筛选、收集工作。蒙草集团种质资源及检化验中心负责人郑丽娜说:“经过登记、清选、检测、密封等流程,我们根据不同草种的用途和保存期限,将采集来的种质资源分别放到常温库、中期库和长期库保存,确保生态修复、草畜产业有种可用、有种适用。”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饲料饲草处处长巴特尔介绍,内蒙古不断补齐优质牧草种子不足的短板,加大育种攻关力度,现已认定258个草品种,草种繁育基地达26.5万亩,人工种植草种产能达500万千克。


  种好草 夯实畜牧业基础


  眼下,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包尔盖农场有机苜蓿产业园区内,5.8万亩紫花苜蓿迎风摇曳,自走式割草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呈现一派繁忙的收获景象。该园区负责人路建平说,他们通过优化品种种植结构,大幅提升饲草亩均效益,确保苜蓿营养成分优、品质好、产量高,平均亩产1000千克左右。


  走进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内蒙古璞瑞农牧业有限公司植物工厂,860平方米的厂房内矗立着两台10多米高的水培饲草种植螺旋塔,一层层托架上长满了绿油油的牧草。与传统饲草种植的方式相比,水培种植系统不受季节限制,使饲草生长周期缩短至7天,可以为畜牧养殖业提供连续稳定、高效优质的饲草生产与供应。


  “我们从草地和土壤微生物的互相关联合作关系入手,研发出‘适地适菌’的合成菌群菌肥。” 蒙草集团牧草育种研究院院长张跃华介绍道,“我们还开展了苜蓿、燕麦等牧草土壤高效促生微生物菌株(群)评价与筛选,挖掘出具有促生、增肥及固碳作用的有益微生物200余株,极大提高苜蓿、燕麦的生长速度、产量和质量,同时减少化肥使用量,做到生态种植。”


  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介绍,内蒙古是畜牧业大区,草食家畜年饲养量达1.4亿头只以上。目前各类饲草供给能力在8000万吨左右,草产业链产值达802.1亿元,有效支撑了奶业、肉牛产业、羊产业、绒产业等畜牧业重点产业链近5000亿元的产值。


  今年,内蒙古出台推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扶持扩大饲草种植规模。支持羊草人工种植,对相对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200亩以上的羊草人工种植,每亩分三年给予1000元补贴;支持饲用燕麦种植,对相对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300亩以上的饲用燕麦草田给予补贴。


  建全链 做大做强草产业


  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紫花苜蓿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利用多层拉伸膜把收割的紫花苜蓿打包成高1.2米、宽1米的圆柱形“草罐头”,确保发酵后的牧草不易变质。基地负责人马宏伟告诉记者,“草罐头”发酵后会产生乳酸菌,保质期可延长至2-3年,进一步提高牧草的品质与利用率。


  记者走访发现,从苜蓿草选种、精量播种到水肥一体化灌溉,再到大型机械收割、晾晒搂草,最后到打包成“草罐头”,这个种植基地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土默特左旗农牧局局长石文宏说:“我们不断加大牧草科技种植投入力度,完善种植、植保、收获、加工生产流程,构建牧草高质、高效、机械化生产模式,实现草畜产业融合发展。”


  为打造“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再到一块奶酪”全产业链,呼和浩特市实行“草畜一体化”奖励机制,培育具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草种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正时、蒙草等知名龙头企业逐步形成集聚效应。今年,全市饲草种植总面积达160万亩,可稳定提供400万吨优质饲草料,饲草自给率达80%以上,基本实现“养殖牧场周边有草场”。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园区带动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园区集聚作用,整合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科技等要素,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引导乳、草龙头企业向饲草优势产区集中,推动种植、收割、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目前,全区14家饲草龙头企业中有10家实现全链条一体化运营,33家草业企业营业收入达500万元以上。


  赵玉生说,防沙治沙、生态修复,草是主力军;大食物观背景下,一杯奶一口肉都离不开“一棵草”,草原上的好味道更是源于“一棵好草”。草决定了内蒙古畜牧业发展的“天花板”,立草为业,藏粮于草,化草为粮、为养而种、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化发展,已经形成广泛共识。


  时下,内蒙古正在抢抓机遇,因地制宜谋划建设一批高标准草业园区,带动种、养、加、销全链条发展,全力把草产业建设成“当家产业”,力争到2025年全区草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双赢。(记者 李云平)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