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放榜:基础研究再获力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01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公布2024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一年一度的自然科学基金如约“放榜”。2024年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1117个项目,资助总经费达1.2亿元,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年新高。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是自治区层面资助高水平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对引导科研方向和重点、布局科学研究和发展、培养基础研究人才、解决科学研究重大需求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经费总投入和立项数目大幅增长,重点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崭露头角,联合基金范围持续扩大……今年“榜单”呈现诸多亮点。


  持续“加码” 让自然科技资金规模“涨起来”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柱,其重要性自是毋庸赘言。坐稳“冷板凳”,这需要有持续且稳定的支持,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同时还要“有钱花”,政策持续优化、完善管理模式成为科学基金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命题。


  翻看历年“榜单”,内蒙古自然资金总投入从2018年的2600万元,跃然增至目前的1.2亿元,2024年立项数量同比增加30%。增加基金经费总投入,扩大立项数量,充分反映了自治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的坚定决心。


  《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实施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工程,运用多元化途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自治区以更大力度支持基础研究,深入实施“研发投入攻坚行动”,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兴蒙”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实施意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方案(2022—2030)》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行“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方式,实施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高校院所扩大科研自主权、科技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为基础研究发展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据统计,“十四五”以来,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共投入经费3.8亿元,资助各类项目4268项,在推动自治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自然科学基金带动下,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从2021年的5.4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8亿元,增幅达48.15%。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不仅要发挥好财政作用,保障长期的公共资金投入,还需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基础研究。”自治区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处长赵远亮介绍,今年自治区继续扩大联合基金规模,带动更多单位投入基础研究,联合基金数量继续保持在300项,加上带动依托单位投入2100万元,2024年自然科学资金总经费已超过1.41亿元。


  找准“方向” 瞄准重大需求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自然基金在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通过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科研人员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赵远亮说。


  2024年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围绕自治区五大任务落实,重点资助生物与农牧业、能源化工、生态与环境、电子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人口健康领域、数理学科前沿等7个领域40个方向,共有33个重点项目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2640万元。


  “去年共有29个重点项目得到资助,立项数同比增加1倍,今年我们按照每个指南方向资助1项的标准,最终评选出了33项,这一数量比去年还多了4项,同时将重点项目资助强度从50万提高到80万元。”赵远亮介绍,择优资助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现实指向性的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对自治区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和学科发展具有重大带动性的基础研究,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获批的浑善达克沙地沙化与水资源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将助力打好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科学研究走在技术革新的前面,各种技术的突破往往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近年来,自治区科技厅结合国家、自治区重大需求,针对已有较好基础和积累的重要研究领域和新学科生长点,引导发掘产业前端需求,让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互促进,激发科研人员内驱力,开展“顶天立地”的科研。


  从2018-2023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施情况看,共发表论文13399篇,高水平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数量占项目总发表论文数的比例高达46.78%,实现论文数量质量“双飞跃”。出版著作736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6项,授权专利1883项,成果产出丰厚,自然科学基金层次水平显著提高。


  自然科学基金通过重点项目等稳定支持优势科研力量开展攻关,在长期资助下,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李飞科研团队揭示了大气水汽压差增加导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增长饱和(停滞)的现象,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Science》杂志上,实现了内蒙古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的重大突破;内蒙古大学梁成光教授带领团队,从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揭示了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调控细胞周期转换的一种全新机制;内蒙古大学武利民教授和王蕾教授等联合团队在光电催化分解水制氢催化剂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这些成果充分彰显出内蒙古基础研究持续提升和蕴含的巨大潜力替换。


  壮大“队伍”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唱主角”


  今年,“榜单”一大亮点是45岁及以下青年科技人才立项达877项,占总立项78.5%,连续两年青年科技人才承担项目数超过50%,申请项目人员日趋年轻化,越来越多青年科技人员踊跃投身基础研究,“青春力量”蓬勃涌动。


  “我区自然科学基金共设重点项目、分析测试专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5类项目,其中后3类项目重点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启动和持续成长。”赵远亮说道,自治区科技厅始终把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作用发挥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强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资助工作,今年将杰青项目资助强度提高至50万元,增长66.7%,催化“青椒”加速长成。


  2021年以来,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显著加强了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放宽杰青、青年项目的申报年龄、取消青年项目博士学位的硬性要求,一揽子改革举措助力青年科技人员快速成长成才,青年人才获批项目数量实现快速增长,催化“青椒”挑大梁、当主角,孙志宏、黄平平、王建国、左永春等一大批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也为今后进一步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储备了一批新生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获得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的所有获奖人员,全部得到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蓄好水”“育好苗”,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培育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沃土和摇篮。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3》数据显示,内蒙古2022年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855人年,比2021年的3119人年多了736人年。随着内蒙古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稳步扩大,人才梯队得到进一步优化,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的研究格局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区拥有杰出青年人才119人。2023年新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青”6名,4人进入国家人才计划,实现历史性突破。


  赵远亮表示,相比其他人才队伍群体,基础研究人才地位更为特殊。未来将把青年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优秀青年人才长期稳定支持,不断深化自然科学基金改革,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资助模式,为青年人才“松绑减负”“搭台架梯”,尽早选拔优秀青年人才,提高科学素养,激励创新研究,为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提供源头活水。


  转自:央广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