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披绿装 沙海变“沙金”——内蒙古推动防沙治沙见闻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21





  绿色,是沙海中最动人的色彩。内蒙古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危害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地区。


  今年9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在内蒙古开展,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茫茫沙海正在披上绿装,群众也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


  “绿进沙退”,茫茫沙海披上绿装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的国营新华林场,小叶杨、紫穗槐、杨柴等枝叶繁茂,林场绿意盎然。


  副场长葛文斌介绍,林场的沙地原为黄河故道堆积的流动、半流动沙丘。从1960年建场开始,林场职工投身防沙治沙,结合“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态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


  “通过三代林场人的努力,有效治理了流沙对农田、村庄的危害,实现‘绿进沙退’,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他说。


  林场附近红旗村的村民党建国说:“从前风沙很大,春天庄稼苗刚长出来,一场风沙过去,有的被风刮走、有的被沙掩埋。近年来,随着林场种的树越来越多,村里的耕地面积增加,风沙天减少,村民可以踏踏实实种粮了。”


  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多伦诺尔镇新民村的马云平最喜欢去林子里看看。满山的绿色,让人想不到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沙地。


  多伦县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县境内分布着三条大沙带,过去春季风沙多、危害大。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多伦县生态建设加速推进。


  马云平和家人承包了3700多亩流动沙丘,跟沙地较上了劲。没有治沙经验,他们摸索着用树枝等打网格固定住沙丘,就花了3年时间。沙地里没有水,他就赶着马车拉水,人工挑水浇灌树苗。


  “没想到,我们能把沙地变成现在的模样。”马云平说,如今林子里有狍子、狐狸等野生动物,以前枯了的泉眼又重新冒出水来。


  20多年的光阴里,千百个“马云平”的坚持,让多伦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升至37.9%,实现从“沙中找绿”到“绿中找沙”的巨变。


  沙海掘“金”,生态建设富民增收


  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部的磴口县,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记者在一处光伏治沙基地看到,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列队,光伏板下和板间的空地上,一丛丛梭梭苗在迎风摆动。


  磴口县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说,这片占地3000亩的光伏基地,目前已建成发电,光伏板间栽植了柠条、梭梭等,努力探索实践“光伏+林草”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据介绍,近年来,磴口县抓住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利用沙漠丰富的光能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绿色清洁能源,通过“光伏+生态治理”做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开启了“借光治沙”新模式。


  除了结合光伏产业,当地还探索发展防沙治沙与中草药材、特色林果等产业结合,让更多“沙生产品”给沙区群众拓展增收渠道。


  今年夏天,李玉民家的农家乐生意火爆。“七八月高峰期,40多个房间都住满了。”


  农家乐所在的大孤山村,毗邻多伦湖景区、滦源湖景区,不远处就是多伦县的百万亩樟子松示范区、退耕还林示范区,是个绿水青山、风景秀美的地方。


  大孤山村委会所在的曲家湾,农户近年来尝到了生态建设的“甜头”,仅林业收入一项人均增收4000元。曲家湾渔村还逐步成为多伦湖景区旅游服务的“承接区”。


  “以前我们这里风沙大,哪会有客人来。”李玉民说,近年来生态好了、风沙少了,生态旅游才发展起来。村里开起了十几家农家乐,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持续接力,久久为功推进生态建设


  今年6月,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在巴彦淖尔市召开,部署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


  荒漠化治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内蒙古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下一步生态建设要如何推进?


  “持续接力,久久为功”,奋战在防沙治沙一线的人们,给出了答案。


  在多伦县南沙梁的樟子松林,地面上落了厚厚一层松针。多伦县林草局副局长李岩扒开松针、用手挖了几下,就露出了地下的沙土。“生态仍比较脆弱,一旦管护不好,就很容易退化,必须久久为功。”


  多伦县提出,下一步要重点对境内流动沙地1.72万亩、半固定沙地0.23万亩、固定沙地中的中度沙化地8.53万亩,实行工程措施全覆盖,坚决提前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在国营新华林场,葛文斌说要总结60多年三代林场人的防沙治沙经验,把林场剩余的1万余亩土地改良后再种树,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努力将林场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林场。


  在磴口县,当地坚持因地施策、因害设防、划区分治,已经构建起与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相适应的防沙治沙体系,提出要力争2030年完成168万亩的沙漠治理任务,实现县域荒漠化治理全覆盖。(记者高敬、贝赫)


  转自:内蒙古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