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苏牵手 你来我往 合作共赢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11-18





14120468642778944285 (1).jpg


  在郑州举行的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决赛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展上,苏州一家信息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在展台前询问。本报资料图片


  千年前,运河水脉连接汴梁姑苏;新时代,米字形高铁一线牵豫苏。


  河南与江苏,早已实现了你来我往,互利共赢:作为人力资源大省,河南百万人民已融入江苏经济发展大潮,成为当地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支撑;作为经济大省,江苏数万家企业在豫投资兴业,成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回顾过去,两地合作成果丰硕;展望未来,豫苏牵手机遇无限。


  高技能人才组团赴苏


  “来自河南的顾大姐已成为我们公司的金牌家政,每个月薪水7000元,今年8月她还代表苏州市家政服务员向国务院督察组汇报了农民工工作情况。”11月16日,苏州市金管家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银燕说,目前公司共有318名来自河南的大姐,走俏江苏家政市场。


  截至目前,在江苏就业的河南老乡超过了158万人。吃苦耐劳、勤恳踏实,是他们的群体“画像”。


  为了让更多河南老乡与江苏企业配对,我省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江苏当地政府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疫情防控期间,河南省政府和江苏省政府签署了《推动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合作备忘录》,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人力保障。11月10日,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署了劳务合作协议,开启了政府搭台、人力资源企业运营、大数据牵线、服务个性化的“新路子”。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李甄认为,这样的合作,可以让河南老乡找到高质量岗位,同时为江苏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为了能让河南老乡在江苏留得住、安下心,我省多地政府部门在江苏设立了“办事处”。今年9月平顶山叶县就在江苏昆山设立了叶县驻昆山转移就业服务中心。“我们跟当地政府做好对接,当好3万多名叶县在昆山打工者的服务员,孩子入学、社保缴纳、户口迁移等事项办理,我们全包了。”11月15日,该中心负责人谷丹丹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是老乡之家,也是连接豫苏两地产业的纽带、招商引资的窗口。


  高端企业扎堆来豫


  河南有诚意,江苏企业纷纷来。11月16日傍晚,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宝龙广场的苏宁易购灯火通明,一对“90后”夫妻选购了一台飞利浦空气净化器、一台科沃斯扫地机器人、一台戴森吸尘器,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交易。“我们支持线上购买、线下取货服务。”商场一名导购员告诉记者,进场的客流变小了,但是交易率更高了。


  2005年,来自江苏的零售巨头苏宁易购在郑州开设首家商场,不断引领河南人民的消费之变。从线下连锁家电商超,到苏宁红孩子,再到去年集中布局的上百家苏宁小店,这家扎根河南的江苏企业,不断做好新供给,丰富着河南人民的消费新生活。


  落户河南的服务业,引领河南消费升级;扎根中原的制造业,则不断完善着我省产业链。


  在苏宁易购畅销的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也是一家有着江苏“血统”的企业。10年前,它落户洛阳市洛龙科技园,并打造了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太阳能光热生产基地,让河南的光热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10年来,四季沐歌不断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与洛阳“智造”相互成就。该企业不仅实现了5年内贡献利税10亿元的承诺,还带动我省新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苏宁控股集团、苏酒集团、恒瑞制药、维维集团、雨润集团……诸多苏籍企业在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涉及新材料、生物科技、机械制造、建筑工程、纺织服装、家居建材、农业生态、文旅教育等多个行业,投资总额超5000亿元,创造产值过万亿元,贡献税收逾100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万个。


  高质量合作可期


  多年来,河南与江苏,你来我往,合作共赢。据不完全统计,在河南工作生活和经营投资的江苏人约有50万人,创办企业超5万家,投资项目遍布全省。


  在新发展格局下,豫苏两地的产业合作有很大的潜力。在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李刚看来,江苏是河南纺织服装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攻方向,目前河南服装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就是从江苏南通转移过来的阿尔本服饰,在河南吸纳就业8000多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省应该抓住战略机遇,发挥优势,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助推服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江苏大力推进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经济发展也必将焕发出新活力。而我省是中国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南北经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区位交通优越,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产业体系完备,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


  在“十四五”规划新起点上,我省将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承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提供坚实支撑,豫苏高质量合作必将实现互利共赢。(本报记者逯彦萃实习生胡可)



  转自: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