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开发区已成为各地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10月27日上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背景、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截至2019年底,全省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0平方公里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5%。”河南省委改革办副主任胡彦宏介绍,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河南制定出台《关于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意见》,明确以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以开发运营去行政化和主责主业去社会化为切入点,着力突破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为产业发展集聚区、改革开放试验区、科技创新示范区。
《意见》确定了促进整合优化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4项重点改革任务,为河南省新时期推进开发区“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
《意见》明确了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29家开发区作为首批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不搞“一刀切”,结合实际先行先试“纯公司化”“政区合一+公司”“管委会(工委)+公司”三种改革模式,截至9月底,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基本结束。总体来看,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9家试点开发区通过改革有效提升了效能、增强了动力,也探索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从管理体制上看,开发区发展经济的主业主责更加聚焦。各试点开发区把厘清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放在重要位置,着力划清职能界限,强化开发区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经济职能。安阳高新区、红旗渠经开区等积极与所在区镇套合,新乡经开区、三门峡经开区等将社会管理职能移交属地政府,聚精会神协调服务企业、促进产业发展。新乡经开区改革起步较早,近两年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排序中前进了23个位次。
从运行机制上看,开发区市场化运作的机构框架更加成熟。29家开发区采取新建、改建等方式,成立各类发展公司,作为开发区的运营主体,具体负责开发区的资金筹集、项目管理、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服务等工作,实现了运行模式的与时俱进。焦作高新区、濮阳经开区等部分开发区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整合归并管委会内设机构,建立了更加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组织架构,实现了管委会的全面瘦身健体,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南阳高新区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将原有的33个部门精简整合为10个内设机构和2个专业化机构,理顺了长期存在的部门职责交叉、责任缺失错位等问题。
从人事薪酬上看,开发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能更加充足。平顶山高新区、宜阳县产业集聚区等打破过去的行政事业、编制内外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聘,一批年富力强有能力者被聘到管理岗,逐步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提振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敢于担当的精气神。周口经开区、睢县产业集聚区等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薪酬平均分配模式,将干部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发展业绩直接挂钩,突出绩效工资占比,合理拉开收入层次,有效调动了大家的干事创业激情。
从营商环境上看,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加坚实。焦作市、鹤壁市等全面梳理部门权责清单,按照“充分放权、加强指导”的原则,通过采取刻制部门“2号章”、设立派驻机构等方式,向开发区下放相应的审批权限,实现“办事不出区”,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为河南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作出了突出贡献。鹤壁经开区“服务管家”制度、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企业保姆”服务机制等在疫情期间的企业复工复产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发展质量看,开发区发展速度更高效益更好。通过一系列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我省开发区“二次创业”按下了快进键。2019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68.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5.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1.6%,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20万人,占全省比重超过70%。
“全省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任务仍十分艰巨。”胡彦宏强调,河南将通过组织改革试点交流会、开展观摩评比等,进一步推动改革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河南特色、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改革品牌。
转自:(尚明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