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国:河南推进黄河治理需把握好四个关系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9-16





  最近一周,河南省用连续的“大动作”迎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的重大时刻。


  “大动作”包括高规格启动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观摩活动、时隔半年再次举行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进会议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以下简称“第四次会议”),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第四次会议”还提出了努力打造大江大河保护治理的河南范本、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做出“河南贡献”等新提法,同时它们也是对今年年初发布的《2020年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中提出的“在全流域率先树立河南标杆”所进行的进一步细化和升华。


  这些“大动作”既包括通过观摩来梳理、总结和验证过去一年河南省内沿黄区域治理取得的进展和成就,也通过“第四次会议”更加清晰地谋划、指明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9月1日,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座谈会上强调了“三个更进一步”,而在笔者看来,“第四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在学习和贯彻精神、提升载体功能及强化担当方面均往更具体、更细节、更落地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笔者看来,“第四次会议”用了两句经典表述总结了过去一年河南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主要思路。


  第一句是:以生态廊道建设为抓手强化沿黄地区生态保护,以国土绿化提速行动为抓手建设森林河南,以重大防洪工程建设为抓手确保黄河安澜,以“四水同治”为抓手开展综合治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为抓手带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实现良好开局。


  这句话从抓手到主要方向、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把过去一年河南沿黄区域的各类动作做了清晰、简明的总结。


  第二句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是先手棋,高质量发展是必答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这两个比喻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可以说,一周年之际,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河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那么,下一步河南将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呢?“第四次会议”也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首先,要准确把握好四个关系。


  “第四次会议”强调,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准确把握好四个关系。


  保护和治理的关系,全力以赴“保”,系统全面“治”,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深刻认识抓生态保护就是抓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保护生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黄河内外的关系,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推进,推动流域保护治理融合贯通;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关系,牢牢抓住保护黄河的目标、治理黄河的重点,统筹推进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动全省生态系统整体好转。


  其中,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推进的要求,对山林田湖草沙统筹推进的要求,将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其次,打造大江大河保护治理的河南范本,重点聚焦在五大任务上。


  “第四次会议”明确提出,不断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水平,要聚焦重点任务,并将之细化为五个方面。


  其中,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强调“点”“线”“面”思维;防洪减灾方面,强调统筹防洪、河道和滩区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方面,强调抓住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实施攻坚;节约集约用水方面,三产分别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生态为民方面,强调加快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


  这些重点任务就是将具体的工作方法用“手把手”的方式教给了各地市和县域。


  第三,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做出“河南贡献”,要做好“四个结合”。


  本次会议,最大的新意之一,就是强调要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做到主动推进生态保护治理与尊重自然规律、加强污染防治与加快产业转型、强化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刚性约束与创新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四个有机结合”,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做出“河南贡献”。


  笔者看来,这个提法的本质还要落脚在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提出的:人与产、人与城的关系上。


  想真正做好、做实“河南贡献”, 既需要通过农业高质量发展、文旅高质量发展、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等方式,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生态,也需要以中原城市群建设为中心,高水平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各区域中心城市错位发展,以及县域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向城市圈集聚、向城市群集聚,由此带来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环境双驱动。(文/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老杨会客厅创始人 杨建国)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