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随着《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实施保障办法》的出台,河南在制度型开放的赛道上掷下一枚“重磅砝码”。这份全国首部关于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工作的省政府规章,撬动了改革的“冻土层”:从投资开放“负面清单”动态优化,到贸易便利化“单一窗口”升级,再到全产业链集成创新……河南通过制度化举措保障自贸试验区改革,展现了内陆省份的开放决心。
制度创新的红利迅速转化为开放优势。以河南自贸试验区为例,上半年进出口额490.1亿元、同比增长29.4%;新设企业10274家,累计15.1万家,是河南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5.6倍。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的33项试点任务中,13条已落地、5条有显著进展,推动开放平台从“政策洼地”迈向“制度高地”。
立体化国际物流体系正在中原大地加速构建。“空中丝路”辐射力持续增强,郑州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货邮吞吐量43.5万吨,同比增长23.9%。“陆上丝路”扩量提质,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启用,“中吉乌”铁公联运特色线路开通,中欧班列开行1522列、同比增长52.1%。“数字丝路”更加便捷,新获批开封、新乡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增至7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果丰硕,铁海联运班列到发合计超1万标箱,同比增长70%;新开通5条内河航运航线,各港口合计运营集装箱航线达25条。
开放不止于硬件,更在“软环境”的细枝末节。“在外资企业圆桌会上,我们提出的直营连锁餐饮许可难题,很快就有了解决方案。”一家国际餐饮企业负责人感慨。这是河南持续优化外资服务的真实写照--省市县三级联动走访400家外资企业,36个痛点被逐个击破;外国人过境免签政策让外籍客流同比激增99.5%,其中74.8%的旅客“免签畅行”……
站在年中节点,河南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
下半年,河南自贸试验区将全面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77项试点措施蓄势待发;高水平建设郑州-卢森堡“空中丝路”,积极推进郑州-吉隆坡等“双枢纽”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将拓展欧洲、中亚、东盟线路,推进空铁联运新模式常态化运营;周口港、信阳港等将扩容提质,加快建设中部便捷水运出海通道。同时,抢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RCEP等国际经贸合作机遇,拓展与亚非拉等合作;加快对接京津冀,融入长三角,挺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联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拉紧产业合作纽带。
不靠海、不沿边,河南以制度创新破开放新局,通过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国际物流大动脉,一项项落地生根的制度创新举措,蹚出了一条内陆省份高水平开放的新路径。(杜元钊 杨晓卉)
转自:国际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