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香 产业旺 农民富 河南鹿邑形成“三二一”产联动发展新格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03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兴农富农,成为很多地区的重要发展课题。作为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产地优势,加快发展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火锅、烧烤、预制食材产业链条,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乡村发展,形成了“三二一”产联发展的新格局。


  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仲夏时节,记者走进鹿邑县澄明食品工业园,鲜香的火锅味扑面而来。


  “作为一家创新型复合调味料生产企业和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我们主要生产番茄底料、番茄沙司、牛油底料等。目前拥有7条自动化生产线,建成1个省级智能车间,年产值超5.5亿元,带动500余人就业。”鹿邑县澄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澄明公司”)市场总监程思锦说,公司在鹿邑建立了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1万余家大型火锅餐饮店及连锁商超。


  据介绍,鹿邑县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围绕火锅、烧烤、预制菜三大板块,打造澄明食品工业园“N个一”食品工程。目前已有12家现代化食品工厂建成投产,另有4家正在筹建中,已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让更多本地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另外,澄明食品工业园发展模式正在被全国其他地区“复制”,四川省广元市澄明食品科技产业园和湖北省荆州市澄明水产品科技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致力于打造千亿食品产业综合体。


  近年来,鹿邑县将食品加工纳入主导产业培育,规划建设占地6000亩的澄明食品工业园。成立高规格工作专班,设立首席服务官,为食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已建设8个“园中园”,制定预制菜行业标准,申报专利116项,产值突破36亿元。预计经过3-5年,鹿邑将形成超百亿级的食品产业集群,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火锅、烧烤、预制菜食材基地。


  发展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


  “市场对消费者需求反应灵敏,能够引导工厂研发新品种、新产品,进而带动原料端发展,并让一产增加附加值,让农民种(养)得好,从而实现以市场为龙头、带动第二产业引导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路径。”澄明食品工业园副总经理王文正介绍说,澄明食品工业园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是“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澄明食品工业园创新双联动生态发展的“澄明模式”,实现“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了农民就业,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在此过程中,通过产研学结合、发展数字经济和食品新技术,鹿邑大力发展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


  “我们落地许启太院士周口工作站,与江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食品工业科学研究所等知名高校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建设科研协同创新中心,以研促产,产学结合,促进国际前沿成果转化及量产应用,促进食品产业升级。”王文正介绍说,工业园还以物联网等数智化赋能,打造覆盖“采购-生产-仓储-门店-用户”全业务链数智化系统,全流程提质增效。此外,还通过食品新技术、新工艺、智能设施与数字新技术的嵌入,向上溯源,保障食材供应品质与安全。


  “澄明食品工业园通过创新模式、创新技术极大拓宽了供应链,延伸食品产业链增值增效空间,推进区域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直接间接带动数万就业岗位与蓝领人才成长,为河南新型食品工业发展、食品产业振兴提供了示范。”鹿邑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郭涛说。


  联结农户利益助力乡村振兴


  为打造火锅食材优质供给基地,鹿邑县加强农企对接互联,坚持“一乡一品”,引导各乡镇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种植养殖基地,发展绿色、有机及具备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


  “澄明食品工业园带动建设宋河镇3.5万余亩辣椒种植基地和太清宫镇后双村万头肉牛养殖基地,以'工厂+种养业'为核心形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农户拓宽销售渠道,带来更多稳定收入。”鹿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东振告诉记者。


  此外,澄明食品工业园将智能产线、学术报告厅、露营基地、物业酒店等配套设施开放给游客,面向全国范围开展工业研学游活动。以“教育+旅游+美食+文化”的跨界形式,建立“农民+员工+企业”的深度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好地享受到食品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红利,有效提升参与度和获得感。


  “通过开展工业游,让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家和高管深入感悟'澄明模式';作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使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深受学生和游客欢迎。两年多时间,已接待参访游客5万余人次。”王文正说,实践证明,工业研学游对传承中华美食文化、弘扬新型食品工业美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还可以扩大品牌传播效果,促进入园企业增效、当地农民增收、产业良性发展,进而促进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记者 刘超  通讯员 李小伟 李纪纯)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