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换道”“出圈”——多样数据折射河南经济“向新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3-13





  新年伊始,挪威东北部,希尔克内斯,积雪像往常一样覆盖着这个北极圈内的海边小镇。位于河南郑州的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新能源公交车,在此实现了常态化运营,刷新了中国新能源客车在全球最北端的运营纪录。


  雪路泥泞,阻挡不了“河南造”的“出圈”。


  近年来,河南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以培育壮大增量来调整优化存量。如今,农业、工业、消费等“向新力”加速提升,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质量之变的成效日益显现。


  一粒种子“萌生”农业新气象


  人勤春早。在新乡市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里,墒情、虫情、气象、地力等10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被一根农业互联网数据传感集成杆实时采集、实时传输。


  不远处的小麦试验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小麦高产多抗优异资源鉴定与创制”团队成员选取了近10万个单株,带去实验室进行分子标记监测。


  “主要任务是调查小麦的抗寒性、苗期习性,把抗性好的选择出来做种子。”团队负责人张锦鹏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河南高位布局中原农谷建设,这个“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繁种制种”的种业创新集成平台,已吸引53家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4家种业企业入驻,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1.5亿亩。


  “种业创新发展是稳粮增产最核心的驱动力和保障。”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玉米、芝麻、西甜瓜、辣椒等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


  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强的小麦,不仅解决了自身1亿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同时,河南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产出更多“宝藏”。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郑州的中式茶饮连锁企业,蜜雪冰城目前在全球的连锁店已超过3万家,其中海外4000多家。


  满足其全球门店在糖、奶、茶、咖啡、果、粮、料(添加剂)等核心原料生产供应的“秘籍”在焦作温县——蜜雪冰城旗下的大咖国际食品有限公司设在这里,是目前国内现制茶饮行业单体最大的生产基地。


  像蜜雪冰城一样,牧原集团、锅圈食汇、巴奴火锅、九多肉多等一批覆盖多元消费场景、融合一二三产业的企业,扎根中原沃土,不断茁壮成长,持续拥抱更广阔的市场。


  一“P”算力“蓄势”新质生产力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华中供应中心生产有条不紊,车间内“只见机器不见人”,无人智能物流小车穿梭其间。


  “我们在河南的研发人员已近千人。”超聚变董事长兼CEO刘宏云介绍,下一步,将加大赋能河南制造业。


  郑州大学旁,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配备的新一代嵩山超级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天健湖畔,360中原智算中心千PFlops(PFlops指每秒一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算力跑出“加速度”;北龙湖旁,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正加紧建设……


  作为交通枢纽,河南如今正加快建设算力枢纽。


  算力是继热力、电力之后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关键生产力。中国工程院院士、超算领域专家郑纬民认为,算力中心建起来后,要找准更大的应用场景,推动算力赋能千行百业。


  制造业,已成算力赋能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河南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战略,一个个数实融合新图景相继落地。


  在郑州,5G自动驾驶公交实现常态化运营,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聚集;在洛阳,5G智慧矿山实现智能调度,“四新一装备”正重塑产业格局;在新乡,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商丘,人造金刚石产品广泛应用于第三代半导体加工……


  据统计,河南已累计建设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100多个,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单位产值能耗平均降低10%。


  创新永无止境。河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锐介绍,当前,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全面起势。


  截至2023年年底,河南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6310家、11826家增至2023年的1.2万家、2.6万家,均翻了一番。


  “嵩山”“黄河”等20家省级实验室揭牌成型,哈工大、北理工、上海交大等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落地运行,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推进……


  围绕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边建设、边科研、边聚人才、边出成果——河南对创新人才的渴求、换道发展的紧迫有目共睹。


  一片甲骨“点亮”消费新场景


  元宵节过后的第二天,殷墟博物馆新馆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正式开馆,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代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走进新馆,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这样的大字,让进取创新精神举目可见。


  夜幕降临,与新馆一河之隔的殷墟,彩灯如昼,长夜未央。


  步入殷墟大门,甲骨文字形的灯光组合,如灯海、似字库,更像迷宫。在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加持下,游客与数字“妇好”实现跨时空“对话”。


  “这是殷墟景区首次在夜间开放。”安阳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威威说,“点亮殷墟”的创新活动让游客参与性更强,体验更丰富。


  这个冬天,一场让家乡文旅“亮绝活”的喊话掀起新年文旅热潮。面对网民“着急上火”的建议,文旅部门十分“听劝”,“花式”整活,成就“双向奔赴”。在郑州,“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二砂、油化厂创意园成为时尚打卡地;在洛阳,大街小巷衣袂飘飘的汉服已成吸睛密码;在许昌,吸引外地市民排队消费的胖东来商超被网民誉为“6A景区”……


  成绩单“惊喜”出炉——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河南累计接待游客5021.6万人次,分别比2023年、2019年增长48.8%、56.3%;旅游收入297.7亿元,分别比2023年、2019年增长69.9%、65.1%。


  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河南省“十大战略”之一。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把“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打造成为高识别度、高传播度、高美誉度的国际知名文旅品牌,打造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提升文旅产业的时尚度、吸引力。


  “2023年,河南接待游客增至9.95亿人次,旅游收入9645.6亿元。”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今年,要持续推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出圈出彩,加快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文旅只是消费的一部分。河南不断强化政策支持、打造消费载体、丰富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品市场恢复向好。202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万亿元、增长6.5%。


  春风又绿黄河岸。当下的河南,正加快动能转换、绿色转型,不断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方式,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在农田、在车间、在景区、在购物车里,创新驱动下,中原大地,处处可见向新潮涌。(记者 李俊 张兴军 张浩然)


  转自:经济参考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