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对企业和科研院所来说,有没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模式可供借鉴?12月26日,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2023年度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典型案例评选工作已经完成,共择优遴选出“高速数据中心光互连芯片研发与产业化”等10个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水平高、转化模式可推广性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秀典型案例。
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败。“评选这十大案例,就是为了总结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效路径和典型模式,示范带动提升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程艳告诉记者。
为此,在典型案例遴选工作中,除了考量案例的成果创新与产业化水平有多大提升、带来了多少经济社会效益等“成就值”,还重点评价了案例的成果转移转化路径是否清晰、转化模式是否凝练、转化模式是否具有较强可复制推广性等“能力值”。
此次发布的年度十大典型案例,申报主体类型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及科研院所,产业领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及新能源,转化方式包括自我转化、引进转化及许可转化,每个案例均以“图片+文字”解析形式,生动、凝练地展示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
其中,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中科院半导体所提供技术和人才输出+仕佳光子进行产品制造及市场化销售推广+鹤壁政府及经开区提供政策支持和高效服务”的“仕佳模式”,以强化院地合作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公司产品已销往国内外100余家企业,2019年至2022年销售收入10.6亿元,并集聚了一批光通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有力支撑了鹤壁市“中原光谷”发展战略。
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克了IC芯片CMP加工“卡脖子”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突出成果转化时效性,依托高水平研发团队进行一体化产品开发、工程化及产业化,形成了“技术团队+成果熟化+自行投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项目实施近3年来累计新增销售额2.18亿元,有力推动芯片国产化,提升了我省超硬材料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联合育种单位、种子企业、政府部门、农机部门、粮食部门、乡镇基层协同发力,构建形成优质小麦“种—粮—贸”一体化发展的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培育的“郑麦1860”高产性突出,大幅提升我省乃至黄淮南部小麦生产水平,2019年以来累计增收粮食11.6亿斤,增收效益达18.6亿元,产出值为投入值的400倍。
省科技厅副厅长何守法表示,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大力推广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模式,同时持续面向各类创新主体征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案例,形成典型模式后在全省复制推广。(记者 尹江勇 通讯员 池彦伟)
转自: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