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简称《条例》),这也是我国首部为一家科研单位发展“量身定制”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实施一年多,有哪些成效?在日前召开的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河南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小平作了关于检查《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省科学院牵头建设
墨子、黄淮等4家省实验室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2021年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郑州举行,标志着河南科研新“航母”正式启航。去年9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和政策支撑。
王小平介绍,目前,按照新型研发机构运营理念,省科学院搭建了理事会、党委会、院务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职责清晰、协调高效的组织架构。实行理事会决策制和院长负责制。省科学院作为综合性新型研发机构的组织架构已初步建立。
同时,省科学院创新办院模式,按照“大部制”+“以研究所办院、以实验室办院、以产业研究院办院”的要求,新注册成立15家下属研究所,此外,还有6家正在注册。牵头建设墨子、黄淮、中原人工智能、超硬材料等4家省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实体达到41家,总数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
省科学院还采取自建、共建、参建等多种方式,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了沁阳科创园、洛阳科创园、兰考科创园等中试与产业转化基地,建设了省科学院鹤壁分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0余家研发机构,成为各地“不走的科学院”,有效赋能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引进80位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其中院士12人
在创新方面,省政府支持省科学院牵头建设了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新获批了2家省重点实验室、1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家工程研究中心。同时,采取边探索、边试点、边完善的方式,将省实验室、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序纳入省科学院体系,实现高能级创新平台优势互补。
高层次人才引育也实现了量质齐升。
省科学院以“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的工作主张,建立以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制度,赋予首席科学家技术路线决定权,引进80位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担任首席科学家和特聘研究员。其中,院士12人(含外籍院士4人),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35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省科学院不仅成为河南人才“蓄水池”,也吸引带动大批豫籍青年科研人才回豫发展。
此外,省科学院主动围绕我省7大优势产业和28个重点产业链,开展项目布局,组建高层次人才支持服务团队,组织凝练实施了一流课题20余项,获批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30余项,登记科技成果5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4件。积极对接中科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智能超算核心节点、引力波天文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省科学院建设,我省已拿出14.5亿元经费
在保障措施方面,《条例》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将省科学院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分类管理,长期稳定支持。
如今,这项工作做得咋样?
报告显示,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以来,省财政下达专项经费14.5亿元(含集成电路研究所专项经费5亿元),支持省科学院平台建设、人才引育、设备购置等工作。支持省科学院与省科技厅合作设立3亿元的科技研发联合基金。
科创空间建设方面,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实现嵌入式发展,在北龙湖等七大主体功能片区,布局了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十大科技创新集群及五大服务支撑体系,协调布局科研院所、中试基地、实验装置、高科技企业。支持省科学院集成电路研究所在上海设立研发机构,引聚发达地区的人才、装备、信息等优势资源。建立了省科学院研究生全流程培养管理体系,研究生规模达到580人,成为全国省级科学院中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单位。
人才的发展环境也得到切实改善。省科学院优化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资历、年限和结构比例等限制,破除论文、奖励、帽子等硬性要求,突出标志性成果、业绩水平和实绩贡献,缩短人才成长周期,激发人才活力。
转自: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