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在郑州召开。两天的对洽会,吸引3万多名各类人才“相中”河南,达成初步签约意向。
出政策、搭平台……5年来,“招才引智”已给河南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两天时间,3万多人才“相中”河南
2017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后,深圳、广州等多个沿海城市单位向李治涛抛来了“橄榄枝”,不过,于他而言,学有所成,支持老家发展,更为重要。如今,李治涛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从事水下无人装备研究工作。
“河南虽然不靠海,但有很多水库、大坝,智慧黄河的建设,也离不开水下无人装备的研究。”李治涛说,目前,他们团队研究的项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项目的应用,对河南水利发展意义重大。
谈及这几年在河南的生活,李治涛获得感满满:子女在入学方面,有政策支持,置业拿到了补贴,单位还给了他安家费,生活各方面都很有保障。
李治涛的故事,也是我省近年来不断出台“揽才”举措,常态化实施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留豫发展的缩影。
像李治涛这样想法的人越来越多。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在10月27日~28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上,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现场,共有1368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53558个,达成初步签约意向31486人(其中,博士939人,硕士11187人,本科15153人,技能人才及其他4207人)。
通过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现场办理入职手续2613人,其中,博士768人,硕士993人,本科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852人。
线上招聘方面,通过大会官网和VR线上人才招聘平台共发布岗位210840个。平台浏览人数达538440人,网上投递求职简历58262份,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洽谈35818人次。
吸引人才、搭建平台、留住人才
2017年,“人才大战”在全国打响,河南主动“入局”。当年6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引进重点领域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
省会郑州更是拿出“真金白银”,推出“智汇郑州”人才政策。
2018年,首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正式召开。当时,郑州在开幕式上“加码”,发布了“智汇郑州”人才工程“1+N”政策体系:设立100亿元人才创业基金,建设2.5万套人才公寓。此后,陆续推出系列人才政策、“青年人才新政”、“郑聚英才计划”……政策”含金量”不断创新高。
“招才引智”品牌也助力郑州的人才总量从2018年的147万人,增加到了如今的240万人(其中在郑院士75人)。
“招才引智”引来了人才“活水”,如何留住人才,平台很重要。
近年来,河南开启“狂揽大学”模式,一流大学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1年,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在郑州落地;同年,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宣布成立;2023年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正式揭牌;武汉大学也已明确要设立郑州研究院……
与此同时,河南布局建设创新高地,提出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相继揭牌成立了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等多家省实验室……着力打造人才聚集的“强磁场”。
租金优惠、设免租期……人才公寓的建设也收获了来豫发展的人才们的一致好评。以郑州为例,据媒体报道,自4月份开启配租以来,“郑好办”App人才公寓入口的访问点击量已突破千万人次。入住人才公寓的人才中,高层次学历人才吸引效应明显,其中有博士生158人,硕士研究生834人,大专及本科学历人才约9200人,在这些人才中,非郑户籍占比超过九成,20~30岁占比88%,30~35岁占比12%,年轻化明显。
延伸
人口、交通,河南揽才有先天优势
创新发展,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各地为了引才,也发出诚意满满的“招贤令”。
在湖北武汉,2017年,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提出“留下百万大学生”目标。
今年1月,当地提出,将继续支持来自海内外的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行业领域名家名师名匠,一经认定后,分别给予相关人才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6万元资助资金。
在江苏南京,2018年,南京的1号文聚焦人才安居,给不同类型人才相应的补贴。今年9月,南京发布“人才强市25条”“重点产业人才7策”两项人才新政,面向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安家补贴和1000万~2000万元支持,综合资助最高达1亿元。
相比上述“新一线”城市,河南并非没有优势——
河南是人力资源大省,本就可以培养出许多青年人才;另一方面,河南区位优势明显,能够广泛地吸纳各地人才……
在不少专家看来,河南仍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高亚宾建议,吸引人才,河南可以在教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同时,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才待遇,提升人才的获得感。
转自: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