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河南出口锂电池货值超9亿元 有锂电豫企去年出口增长11倍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9-08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面对上半年锂电企业的“出海潮”,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这样说。


  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作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锂电池产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跟跑到领跑,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河南,越来越多的锂电产业链企业也正加速“出海”。


  河南锂电池产品,出口货值翻番


  河南锂电产品出口有多火,从一些数据中可窥见一二。


  今年上半年,河南出口锂离子蓄电池产品货值超9亿元,同比增长115.7%;去年,多氟多新能源锂电池出口同比增长11倍,河南锂动电源有限公司(简称“河南锂动”)实现外贸出口200%的增长。


  “与往年相比,明显感受到新能源全球化的热度。”河南锂动常务副总经理曹银熙表示。


  在河南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教授曹亚军看来,在加速拓展海外业务、抢占海外市场进程中,当前锂电企业呈现出“三高五化”趋势发展,即生产制造向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无人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节能化方向发展。


  “这些特征与河南省外贸高质量发展中‘保稳’‘提质’两个目标高度契合。”曹亚军说。


  今年5月,在2023欧洲电池展及电动车科技展上,六氟磷酸锂龙头多氟多作为中国参展商之一,吸引了众多目光。多氟多总经理李云峰表示,相较于韩国三星、日本松下,欧洲客户对中国的锂电池企业了解不是很多。海外参展作为推广公司产品的窗口和机会,能让更多海外客户认识多氟多。


  有相同感受的还有河南锂动。曹银熙提到,尤其在欧洲,家庭式的分布储能增长非常快,这给了锂电池相关产品一些机会。


  “在欧洲,很多家庭房顶上都有储能(装置)。”当前,河南锂动在出口量上,有六成为家庭式分布储能的相关产品。


  追赶锂电“风口”,豫企都有新布局


  国际能源署发布《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000万辆,绝大多数电动汽车销售集中在中国、欧洲和美国三大市场。国际能源署预计,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400万辆。


  随着电动汽车的崛起,汽车产业链的版图正在重建,对于欧洲来说,动力电池及其产业链的需求十分强劲。


  “多氟多今年的出口大概会有2亿美元收入。”李世江表示。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氟多第一代产品Mark1在国外的订单状况良好。第二代产品基于南宁基地280Ah方形电池开发,今年能够完成产品定型。未来,多氟多将在海外储能业务领域上持续推进市场化进度。


  曹亚军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随着各国“碳达峰”战略的提出,节能减排成为全球大势所趋,欧洲等地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相关政策,直接带动了海外锂电产品和生产装备需求的攀升,这为锂电企业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增长空间。


  和许多锂电企业一样,赶上风口的河南锂动,从2020年开始,运用亚马逊、阿里巴巴国际站等跨境平台,进行直播电商带货。在曹银熙看来,相比于充当“中间人”的外贸公司,拥有产线的锂电企业则更受到国外企业的青睐。


  谈及2023年的外贸发展目标,曹银熙表示,河南锂动今年加大了外销力度,成立了专业的销售队伍。同时在海外也计划成立几个事业部和办事处,把产品和用户距离拉近,在国外便于直接组装和服务。


  观察


  进口国政策变化和“产能过剩”焦虑


  除了扑面而来的机遇,锂电出海企业也会面临着挑战。


  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政策的落地,让海外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这些法案意在促进本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短期内会提高中国企业进入这些市场的难度。”黄河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裴方亮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锂电池产能过剩的话题一直被热烈讨论。许多观点认为,经过前几年的扩产热,锂电材料产业已进入过剩周期,这让一些企业陷入焦虑。


  在李云峰看来,对于一个龙头企业来讲,要想办法在比较激烈的竞争中,让自己的生存空间继续扩大,“不担心过剩,优质产能,永远不过剩。”


  对于锂电企业拓宽国外市场的方法,裴方亮建议,要加强海外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品性能,以技术创新打开市场。例如开发新型电池材料、组装工艺等。此外,注重培养当地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实现本土化运营。在产业布局上,继续扩大在全球上下游资源的控制力,确保原材料供应链。


  转自: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