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八年级每学年新授课时间35周,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至少1课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充分彰显河南特色……日前,省教育厅印发《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从课程设置、教育评价等方面明确任务目标。课程实施较之前有哪些新的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在学校真正落地?8月23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办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教学时间提出了细致明确的要求。每学年共39周;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其余时间为复习考试和学校机动时间。
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办法》提出各地各校要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特别是劳动、信息科技、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其中劳动、综合实践活动每周均不少于1课时,书法在三至六年级语文中每周安排1课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拓展补充,兼顾差异,彰显河南和区域文化特色。
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教研员贾天仓说:“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次,我省出台《办法》是对新方案、新标准的落实和细化,在‘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新的《办法》在课程设置、教育评价方面都有很多亮点。“对三类课程实施进行了细分细化,包括课时占比等,比如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开足科学、劳动课等,突出学科实践和综合学习,真正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贾天仓说。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副校长时伟霞认为:“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能够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比如淮东小学从德智体美劳出发,开发了五个类别的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及地域资源,将河南的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等渗透其中。”
在改进教育评价体系方面,《办法》提出“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时伟霞表示:“要改变过去以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探索综合的评价方式,比如老师会从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活动参与程度以及平时学习态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核,再结合纸笔测试给出综合评价。”
要将《办法》在校园内真正落到实处,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是关键。“目前,学校内科学等学科师资还需要加强,政府应加大相关专业老师的培养力度,保证学校有质有量地开设相关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时伟霞说。
转自: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