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0亿元以上,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以上……7月7日,记者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获悉,为进一步加大河南稳就业政策力度,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12条举措,助力企业稳岗扩岗、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扩大就业容量 多举措助力企业稳岗扩岗
根据《通知》,我省将加强对吸纳就业能力强企业扩岗的政策支持。及时梳理用工规模较大、带动就业能力强的用人企业,确定重点企业名单,配备就业服务专员,提供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等就业服务。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人员介绍,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
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服务和贷款业务,中国银行河南分行每年提供不低于200亿元稳岗扩岗专项贷款额度。对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继续实行财政全额贴息,对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因自然灾害、重特大突发事件影响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可申请展期还款。
如何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人员介绍,对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的企业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按照初级(五级)1000元、中级(四级)1500元、高级(三级)2000元、不分级或未明确分级的统一为1500元的标准申请技能提升补贴。
《通知》还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中小微企业按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返还,大型企业按30%返还。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扩大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范围
《通知》提出,河南实施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323”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推进计划”、“百万岗位护航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河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对到县(不含)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等支持;对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可按规定提前转正定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人员说。
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河南还将加大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支持力度,开展“豫见?省外”系列活动,深化“1+6省际劳务协作联盟”,评选认定一批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示范项目,选树一批“返乡创业之星”。
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 全省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210万人以上
《通知》提出,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合理统筹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就业。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政策。
对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1年(含)以上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开展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示范创建活动,评选认定一批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示范点,确保全省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稳定在210万人以上。
此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做好失业保险金和失业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等发放工作。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失业人员及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
专家观点:河南打出政策“组合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通知》同2022年发布的《关于印发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相比,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细化了各项政策措施,优化了经办服务,加大了政策宣传,突出了就业优先战略,并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高级研究员谷留锋说。
“《通知》提出‘补、扩、降、返、缓、延’政策组合拳,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市场主体和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困难群众等制订分类措施,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率,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以河南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为重点加大了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求职者的职场竞争力。”谷留锋说,“《通知》把稳就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压实了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稳就业的责任,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促进河南省高质量充分就业。”
针对我省未来如何进一步稳就业促就业,谷留锋建议,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实用技能,如计算机技术、语言能力、营销技巧等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实习、志愿服务等方式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入专业协会,拓展社交网络,增加找工作的机会;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招聘网站等,寻求就业信息和建议;还可发挥创新精神,主动探索创业机会。
此外,我省可调整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同时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记者 梁倩文)
转自:河南政府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