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发布9条主题旅游线路、30个网红打卡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7-03





  发布


  行走河南,有这9条主题旅游线路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9条主题旅游线路。


  线路一:华夏文明探源之旅


  追根溯源,探寻“何以中国”的奥秘


  线路二:四大古都焕新之旅


  领略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的盛世繁华和万千气象


  线路三:老家河南寻根之旅


  谒祖拜宗,寻找心灵故乡、精神家园


  线路四:中国功夫体验之旅


  感受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少林、太极


  线路五:千里黄河研习之旅


  行走黄河,感悟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线路六:中国诗词写意之旅


  寻访汉字之源、品读诗词之韵


  线路七:红色基因传承之旅


  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线路八:山水休闲康养之旅


  畅游壮丽山河,栖居山水之间


  线路九:中原民俗风情之旅


  感受非遗魅力,传承中华文化


  惠民


  促进文旅消费,累计补贴超6000万元


  为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更好发挥文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河南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河南省文旅厅联动全省推出100项惠游奖补政策,加大对旅游企业组织专列、包机奖励,累计补贴超过6000万元。


  支持打造文旅新业态,全省发布30个网红打卡点,打造提升100个文旅消费新场景,统筹发放近亿元文旅消费券,20城联动引客入豫,千场特旅活动提升市场热度。


  梳理发展脉络


  ——聚焦“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史


  一眼穿越千年,一线看懂发展。日前,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针对河南文旅文创的发展进行了整合梳理,下面,就跟随时间线来看看“河南文旅文创的融合发展史”吧!


  2021年10月


  我省成功举办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


  2021年10月26日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并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列为“十大战略”之一


  2021年12月


  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年底,文旅文创成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


  2022年2月


  2022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提出,2022年要围绕“八大”重点,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


  2022年2月


  围绕“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精心策划并推出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起源等16条主题文化线路,涉及578处文物和文化资源


  2022年2月


  首批遴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100项重大标识项目,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大标识,建设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探源地、实证地和体验地


  2022年3月


  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22年5月


  河南省博物馆数字群落正式上线


  2022年6月


  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创新基地(洛阳)揭牌


  2022年7月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广暨元宇宙创造者大赛启动,大赛以发生在河南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知名文旅IP为主要创作题材,以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文旅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2年7月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门迎宾


  2022年7月


  “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试点启动会在信阳举行,我省将济源示范区、信阳市光山县、洛阳市栾川县、焦作市修武县的20个村作为首批试点


  2022年8月


  印发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塑造实施方案


  2022年11月


  《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发布,规划建设“一带一廊多环”旅游公路,总规模约16600公里,涵盖27条主线、35条支线、200条联络线,直接连通全省90%以上旅游景区


  2023年1月


  河南省文旅文创融合创新基地(开封)揭牌


  2023年2月


  中国首个非遗美学实验室在郑州揭牌。同时,中国首个沉浸式非遗直播间正式启用


  2023年4月


  2023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在洛阳举行。我省将每年安排3000万奖补资金用于基地和课程建设,致力打造“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品牌


  2023年6月


  河南展馆亮相第十九届深圳文博会


  2023年6月


  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新闻发布会召开,并确定2023河南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于6月底在洛阳举办


  转自:大河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