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北岸,川平野阔。母亲河滋养的牧野大地,一座国际一流的农科“芯”城——中原农谷,正拔地而起、蓄势待飞。
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蓝图,对“三农”工作作出总体部署,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5次视察河南,每次必谈“三农”、必讲粮食生产,强调“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求河南“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一以贯之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把“国之大者”扛在肩上、落在干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立志打好种业翻身仗,2022年4月13日,《“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这盘大棋,河南又落关键一子。
一年来,全省上下加压奋进,笃行不怠,顶层设计和配套方案基本完成,一批种业创新平台入驻运行,农科教、育繁推资源集中落地,中原农谷“四梁八柱”建设成效初显,撑起“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的宏图壮志。
农与谷:以何为谷
今年全国两会,中原农谷一词有点热。
3月5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就国家进一步支持河南建设中原农谷等提出建议;
3月3日,省长王凯与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会谈,恳请在中原农谷建设上给予更多倾斜;
3月6日,河南代表团以全团名义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恳请国家支持河南建设“中原农谷”的建议》等建议。
万众瞩目的中原农谷究竟是个什么“谷”?
谷,乃山中河流汇聚之处。类似武汉光谷、贵阳数谷,中原农谷就是要重塑创新生态,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将分散的科研力量聚集起来,引进国内外一流创新资源,做优做强种业龙头企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全方位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省农科院研究员田建民说:“这是河南顶格聚焦、顶格推动、顶格发力的关键所在。”
“三个顶格”的中原农谷要干什么?
从品种选育上看,聚焦种业种质种苗种群,不仅关注小麦、玉米等优势育种,更关注蔬菜畜禽、花卉苗木等短板;
从育种技术上讲,突破当前育种效率低、周期长、经验依赖性强、育种资源匮乏等难题,攻克一批育种关键核心技术;
从产业布局上说,要选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更要建立以种业研发、生产、推广、运用为主体的全产业链。
用前瞻三十年的眼光审视,中原农谷诞生之初,就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关于加快中原农谷建设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意见》《关于加快建设“中原农谷”种业基地的意见》等一批重磅文件,坚持“立足河南、服务全国、面向全球”,明确一系列配套政策,努力打造“服务高地”。
看顶层设计,打造“南有航空港,北有中原农谷”的格局。成立由省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省长、分管科技副省长为副组长的中原农谷建设领导小组,规格之高,足见分量之重。
看规划布局,“一核三区”。“一核”指平原示范区全区全域342平方公里,打造国际一流农科“芯”城。“三区”分别指以延津县部分区域约498平方公里为主的东区,打造粮油产业经济集聚地;以新乡县、获嘉县部分区域约473平方公里为主的西区,打造高新技术转化集成地;以原阳县部分区域约298平方公里为主的南区,打造食品加工产业示范区。
看发展目标,到2025年,国家级、国际化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逐步形成,中原农谷全球影响力开始显现。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和全球粮食科技创新高地,中原农谷成为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
时与势:舍我其谁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就河南而言,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种子是关键,中原农谷是破题所在。
建设中原农谷,河南有王牌。
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生产大省,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的1/10,制种面积510万亩、规模居全国首位。
建设中原农谷,河南有优势。
我省是国内重要的育种研发基地,“豫麦13”“郑单958”等先后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夏南牛”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新品种。2000年以来,我省种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
然而,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建设中原农谷,河南亦是在补短板。
河南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种业企业普遍“散、弱、小”;大豆、蔬菜、畜禽等育种领域存在“卡脖子”难题。
让优势长优、弱势不弱,省委、省政府将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规划落子新乡。
自然条件赋能育种黄金地带。新乡地处黄淮海平原核心区和南北分界过渡带,是我国南北物种交叉种植的最佳试验地之一。
去年8月,国际一流育种企业先正达集团夏玉米研发中心在新乡投运,“就是看中这里生态环境的典型性。”该中心病理研究经理史向东说。
区位优势按下奋飞“热键”。看中原农谷规划图,京广、济郑高铁,京港澳、大广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复合型跨黄河通道使之与郑州、开封紧密相连。
“开车从实验室到新郑机场仅需1小时,到郑州东站仅需30分钟。”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效率是创新的重要保障之一。”
顶尖平台汇聚创新“基因”。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家队”均在此设有科研基地,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为代表的新一代农业科研平台纷纷入驻。
前不久,中国地方鸡品种选育技术实现新突破。“适用于我国地方鸡基因组系列液相芯片‘神农1号’研发成功,对推进我国家禽种业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神农种业实验室畜禽领域首席科学家康相涛说。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
创与闯:敢为人先
周六上午,参加2023中原农谷预制菜国际博览会汇报材料评审会,下午召开中农发种子基地推进会。周日,赶赴北京对接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推进事宜……
这是新乡市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相民的一个普通周末。他坦言,从大年初三至今,整个团队没歇过一天。
“马路办、马上办,一天当成两天干,两步并作一步跑。”王相民说,每项任务,责任人是谁、完成情况如何,每周都要听汇报。
顶层设计、特事特办、高压推动,一年间,一系列“高标准”谋划的高质量落实、高效率推进,让中原农谷动力澎湃,“四梁八柱”成效初显。
高标准“磁石效应”显现,创新平台加紧集聚。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发力全产业链。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我国农业领域首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共有37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形成了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为优势的研究领域,参股了河南唯一上市种业龙头企业。
——神农种业实验室全力争取融入种业领域“国家队”。
神农种业实验室组建起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芝麻、畜禽等6支研发团队,遴选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大学等3家实验室研究基地,争取融入种业领域国家实验室体系。
——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即将“拎包入住”。
“需要什么设备、什么办公用品,通通配齐,确保专家随时开工。”新乡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晨辉说,约8500平方米的办公楼预计6月就能完成装修。
目前,入驻中原农谷的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有27家,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示范基地已开展科研,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土建工程基本结束。
高标准“黑科技”加持,种子繁育基地高水平推进。
在平原示范区师寨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麦浪翻涌,昆虫雷达、宇宙射线区域土壤水分监测仪、X波段雷达监测灾害天气……高科技护航、软硬件加持,青青麦苗铆着劲儿孕穗。
今年,我省将在中原农谷规划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目前,工程建设总体进度已达90%,建成良种繁育基地63.2万亩。
“万亩良田都是我们的育种基地,为研发培育更多的好种子奠定了基础。”中农发种业集团国家级小麦繁种基地负责人陈卫红说。
高标准“按需支持”,政策体系、运行机制日趋完善。
“1+1+2+N”政策体系逐步搭建。目前,中原农谷方案、意见已出台,总体规划和核心区规划编制完成,相关厅局陆续出台配套政策,合力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
“围绕‘种’字,尽可能对中原农谷政策倾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从2022年起,支持平原示范区建设国家制种大县,连续3年支持平原示范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高标准“真金白银”支持,现代种业企业舞龙头。
去年,省财政厅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中原农谷投资基金,重点培育引进一批种业龙头企业。目前,牧原集团育种测定中心已经签约。年内力争培育引进种业龙头企业及科研院所10家以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高地、十年进入全球一流”,一座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高地、科技新城、产业新城指日可待。
采访归途,记者一行路过毛遂故里平原示范区师寨镇路庄村。两千多年前,毛遂自荐,勇于担当,千古留名。河南以中原农谷为抓手,凭着敢为人先的气魄、舍我其谁的勇气、只争朝夕的拼劲,必将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日河南“农业新名片”,未来中国“种业新高地”,可期!
转自:河南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