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种业创新为大国粮仓筑牢丰收根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10





  进入9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副院长聂守军就几乎“长”在稻田里,“现在是看品种田间表现最好的时候,也是我们试验选择新品种(系)的关键时期!”作为育种专家,聂守军躬耕陇亩30年,培育出80余个水稻新品种,“今年绥粳18等品种推广面积600多万亩。”


  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智慧农业系副教授胡振帮一直在作物学表型园区忙碌,“植物表型组学研究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胡振帮形象地说,“植物表型平台时时采集作物生长、发育、表型特征等各种指标,形成农业科研的‘数据宝库’,经深度整合和智能分析后,为科研人员作物育种、病虫害防控、农药筛选等方面工作提供可靠参考。”


  在黑河市北安市,漫山遍野的大豆黄绿交织,豆荚密布且颗粒圆润。“田间看今年大豆制种产量要好于去年。”北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功臣介绍,北安市有得天独厚的大豆良种繁育基础,今年良种繁育面积达135万亩,预计制种产量24万吨。“全市19家大豆制种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111个,所繁育优质、高效大豆品种除了满足省内用种,还远销到吉林、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等地。”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种业振兴是关键之举。2021年以来,黑龙江省锚定种业振兴目标任务,加快实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一些基础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种业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有力支撑。目前,黑龙江省常规粳稻和大豆育种全国领先,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一粒粒“金种子”正成为端牢“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内核。


  保护利用种质资源坚实育种创新基础


  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芯片”,保护好、利用好寒地种质资源,就是守护我们粮食安全的未来。


  “这是我们几十年收集的‘家底’,每一份都是无价之宝。”黑龙江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主任韩微波非常珍爱种质资源库里的这些宝贝,“我们通过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抑制种子萌发,这样就能长期贮存作物种质。”他介绍,国家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中期库(哈尔滨)的前身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1982年建设的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历经40余年坚守和努力,共保存大豆、玉米、水稻等国内外作物种质资源7万余份,“我们现在正致力于‘主要农作物优异抗性种质资源挖掘与共享利用’,重点开展寒带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挖掘优异种质资源,创制生产和育种急需的抗逆、品质等性状突出的育种新材料,实现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的共享利用,使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材料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作物信息实验室里的大豆


  在东北农业大学隐藏着一个宝藏实验室——作物信息实验室。胡振帮告诉记者,“实验室共有8个功能不同的舱,比如第一个舱,可以模拟低温胁迫、土壤胁迫、光照胁迫、生物胁迫等不同环境,精准捕捉不同环境下作物如何生长发育,为我们育种提供参考。第二个舱是快速迭代舱,我们田间生产一年一代,而在这里,一年能够迭代4~5代,让科研人员能在更短时间内筛选出稳定的育种资源,大大缩短育种周期。”目前,东北农业大学借助育种实验舱培育的多个大豆新品系,在大田测试中提高产量的同时,作物抗性也有所增强,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全国拥有寒地作物资源数量最多的省份,黑龙江省建立健全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库,建有4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和6个省级种质资源库(圃),初步构建起以中期库为核心,各类短期库和资源圃为支撑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搭建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挖掘平台,组建专业技术团队,完成10224份种质资源的表型鉴定和2055份资源的基因型鉴定,发掘出粗脂肪含量超24%的高油大豆和极早熟水稻等优质资源。


  制种大县崛起全面加强供种保障能力


  作为黑龙江省北部优质食用大豆种子基地核心发展区,黑河市坚持高位推动、创新引领、产业带动,全力打造“中国大豆种业硅谷”。“我们坚持以‘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为核心抓手,整合优势资源、汇聚骨干力量,持续提升种业科技创新硬实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城介绍,黑河市有4个国家级制种大县、46家大豆种子生产企业,截至目前,通过科技创新已累计育成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及特用大豆品种300余个,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坚实种源保障。


  在桦川县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水稻的“腰”。“我们县今年水稻良种繁育面积达到31万亩,年育种量15.5万吨以上,占全省的40%以上。”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种子主要供应黑龙江省二三积温带种植。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负责人介绍,黑龙江省深入实施种业基地提升行动,供种保障能力全面加强。黑龙江省成为继海南南繁、甘肃玉米、四川水稻之后全国第4个国家级种子基地。全省全力推进19个国家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国家级基地制繁种面积400万亩以上,在五大连池市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以大豆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


  良种全覆盖筑牢丰收根基


  金秋时节,走在龙江大地上,满眼的丰收图景中,良种的力量随处可见:抗倒伏的玉米品种在风雨后依然挺立,抗病的大豆品种在连续耕作多年后依然丰收,优质的水稻品种让“龙江大米”品牌更加闪亮。


  “我种的是‘东生’系列大豆品种,蛋白含量高,产量还比普通品种高7%以上。”海伦市种粮大户赵成军高兴地说,“好种子确实能多打粮!”


  “我们种的是‘黑农531’,去年亩产在526斤。”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种粮大户何海涛认为,增产的第一步就是要选对品种。


  “‘黑农531’已完成国审,这个品种耐盐碱、抗重茬、高油高产,被称为标杆性大豆品种。目前我们利用该品种已形成盐碱地大豆提产新模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所长王家军说。


  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万亩大地号丰收场景令人震撼。“我们全部采用定制良种,配套精准栽培技术,水稻平均亩产达1240斤以上。”分公司负责人介绍。


  “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710个,21个入围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其中大豆品种“黑河43”、水稻品种“龙粳31”均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为加速良种推广,黑龙江构建了完善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目前全省农作物种业企业发展到549家。垦丰种业等6家企业进入全国大豆种子销售10强,富尔农艺、益农种业等5家企业进入全国水稻种子销售10强。


  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从制种基地到万顷良田,黑龙江种业创新的链条正在全面打通。在这片黑土地上,每一粒种子都在积蓄力量,每一个创新都在孕育希望,每一次丰收都在筑牢大国粮仓的根基。(记者 周静文)


  转自:龙头新闻·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