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黑龙江省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黑龙江省“两会”以及全国工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25年任务。
过去一年,黑龙江省工信系统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主动应对工业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矛盾叠加、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等多重压力,抓住关键,精准发力,推动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工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制造业增速2.7%,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分别为3.3%、4.1%,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0.6、0.5个百分点;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3.7%,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3%;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3.9%,高于全国15.9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重点新兴产业产值增长6.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0.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未来产业培育生成重点企业20户、形成标志性产品和成果20项,入围国家创新任务揭榜挂帅项目数量居东北三省一区首位。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作用持续凸显。推动“国之重器”再添龙江力量,一批大国重器刷新世界纪录、填补全球空白,研发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55个。服务企业精准有效。发挥包联企业机制作用,实现重点企业包联“应包尽包”。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597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81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户、国家和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19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个、省企业技术中心429个,开发省重点新产品226个。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扎实推进。新认定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56个,新增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2个、“卓越级智能工厂”4个,培育省级绿色工厂70个,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9个,3户企业获批2024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对外合作成效显著。创新举办的2024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黑龙江),签约项目172个、签约额突破2500亿元,成效获各界认可。对上争取实现突破。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分别成为国家新型制造业技改试点城市和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哈尔滨航空集群、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佳木斯市成为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依法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圆满完成嫦娥六号发射等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高效筹备护航亚冬无线电保障工作。提前2年完成国家民爆行业“十四五”安全标准化等级达标任务。
2025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2025年全系统以更大力度推进10项重点工作。
一是以更大力度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实施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分级包保服务企业、制造业占比提升等工程,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工业大县和特色产业强县,确保首季“开门红”、全年“稳增长”。
二是以更大力度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化工产业实施“减油增化”“减油增特”、煤化工和生物化工提升等行动,食品产业实施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培育、特色产业延链等行动,汽车产业实施“整车+配套”增产延链等行动,轻工产业实施冰雪消费品推广、包装产业扩量增长等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焕新。
三是以更大力度推进新兴产业壮大。深入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航空航天产业实施航空装备“整机+配套”协同发展、航天产业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等行动,电子信息制造实施电子产品对俄及东北亚新市场开拓、电子信息制造新空间拓展、电子新产品新供给培育等行动,新材料实施原材料基地壮大、新博会品牌突破、精深加工延链等行动,高端装备实施产业链安全水平提升、新领域新赛道拓展、链主企业引领等行动,智能农机实施本地优势企业培育等行动,生物医药实施中药大品种培育、创新医疗器械应用示范、新药创制、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等行动,推动新兴产业提质扩量、向“强”迈进。
四是以更大力度推进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工智能+新型工业化”、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自创区“双自联动”改革突破等工程,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五是以更大力度推进上项目扩投资。实施大项目谋划储备、项目建设和制造业投资、服务项目能力提升等工程,着力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推动工业投资和项目投产量质齐升。
六是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升、算力供给提升等工程,推进实数融合,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七是以更大力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绿色制造梯度培育、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绿色供给能力提升等工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产体系。
八是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开放合作。实施对俄“贸工技”合作拓展、“龙江好物”南拓直销、省内供需对接服务等工程,以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九是以更大力度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包联企业机制创新等工程,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十是以更大力度推进行业治理效能提升。实施重点改革赋能、安全发展赋能、对上争取、规划政策赋能等工程,持续提升行业治理效能。(刘婷)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