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技改投资增速高 企业加快向“新”向“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1-22





  技术改造改什么?设备更新更什么?技术改造是工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的改造提升,包括改建、扩建、迁建和单纯购置技术设备等。设备更新是工业领域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近日,据黑龙江省工信厅统计,2024年1月—11月黑龙江省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6.6%,连续10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工业技改投资21.9个百分点。


  技改投资增速高,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意愿强,究其根本,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


  政策引领:为产业升级绘制清晰蓝图


  哈飞东安航空产品智能化柔性生产能力建设项目、松北区飞机关键热端部件生产装配产线升级改造项目、哈三联粉针生产线数字化改造等一批新入统的高质量技改项目获得政策资金支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早在2022年黑龙江省就出台了《黑龙江省推动工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以入统投资金额为依据,按入统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水平给予12个月的贴息,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对技术改造投资额达到2亿元(含)以上的项目,给予24个月的贴息,最高不超过2500万元。”


  随着“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加大对企业设备更新支持力度,2024年7月,黑龙江省又出台了《黑龙江省支持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补助政策实施细则》,对享受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政策的黑龙江省工业领域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安全化技术改造项目,按项目设备(含软件)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1000万元追加补助。这一政策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激发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需求和企业内生动力。


  政策兑现:真金白银助力企业腾飞


  2024年,黑龙江省工信厅会同省财政厅积极行动,分两批次开展技术改造项目政策兑现工作。第一批支持项目53个,第二批支持项目57个,平均每个项目获得政策支持资金近200万元。其中,第二批支持的57个项目带动技术改造投资超过66.5亿元,约占黑龙江省技改投资比重38.6%。这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不仅是对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有力支持,更是坚定企业发展的信心。


  在政策的引导下,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升。2024年1月—11月,黑龙江省投资500万元以上新纳入统计范围的工业技术改造在建项目共466个,项目个数同比增长114%。2024年,全省重点工业技改项目863个,累计完成投资195.1亿元,预计达产后新增营收390.7亿元,已有280个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一组组数据,充分彰显了政策的强大吸引力和撬动作用。


  政策助力:引领企业加快向“新”向“优”


  从近三年的情况来看,政策引导撬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的作用逐渐显现。黑龙江省级财政在项目建设期间就给予企业支持资金的60%,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设备更新补助政策将资金兑现比例提升至10%,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2024年1月-11月,全省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速12.9%,高于黑龙江省工业固投增速14.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设备工器具投资增速26.6%。


  目前,已获支持的技改项目中,超过40%的项目已建成投产,46个项目已完成验收,其余项目全部按照投资计划有序开展。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充分证明了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的政策具有明显优势。多数省市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采用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但黑龙江省的政策对企业的普惠性更强。只要纳入统计范围,企业在项目建设期就能获得省级支持资金,在项目建成后,市县据实拨付剩余支持资金,形成政策合力,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从领域来看,政策资金支持领域更加聚焦数字化绿色化安全化水平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不仅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也为黑龙江省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黑龙江省加大对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2024年获政策支持的技改项目总投资同比增长30%左右,这也透射出政策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力赋能作用。


  黑龙江省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是经济数据的增长,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黑龙江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服务,为企业解决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注入持久动力。(刘婷)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