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战略部署,坚持调结构、促改革,通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物流交通网络、提升枢纽服务功能、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持续推动物流提质降本增效。
推进枢纽项目建设,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发挥牡丹江国家物流枢纽在东北东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做优存量,做好增量,不断补齐枢纽物流基础设施短板。牡丹江商贸服务型和绥芬河-东宁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总占地面积达2651万平方米,枢纽内共建设项目74个,总投资156.6亿元,现已累计完成投资93亿元。其中,牡丹江保税物流中心(B型)、华晟国运物流中心内陆港、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一期、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商品交易中心等24个项目投入运营。同时,围绕牡丹江市现代物流产业薄弱环节,2024年共争取中央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11.1亿元,有效推动牡丹江陆港集散中心、牡丹江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区基础设施、绥芬河口岸综合能力提升等项目建设。
完善交通网络布局,实现物流通道内通外联。持续优化铁路网,完善国省道公路网,拓展航空货运网,滨绥铁路绥芬河至国境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牡敦高铁项目列入2024年国铁集团铁路发展勘察设计计划,一批国省道公路提质改造工程项目陆续开工,海浪机场改扩建项目总规正式获得批复,综合立体物流网络进一步完善。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哈绥俄亚”陆海联运大通道常态化运行,积极参与“滨海1号”国际交通走廊和中欧班列通道建设,枢纽内贸货物入境港口达到16个,贸易伙伴遍及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半年,牡丹江市中欧班列开行481列46558标准箱,同比增长22%和18%。
健全物流服务功能,提升口岸通关效率。不断完善国际商贸物流通关一体化集成服务、国际多式联运及干线服务、海关特殊监管服务、跨境电商物流组织服务等功能,持续拓展口岸资质,全面推进智慧海关与智慧口岸建设有机融合,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舱单归并、转关自动核放等便利措施。积极推广“铁路快通”模式,无需运营企业另行申报、办理转关手续,班列放行时间大幅压缩,通关时间从2-3天缩短到1-2天。深化牡丹江市岸城融合一体联动,进口货物由绥东口岸进境后,可直接运至保税物流中心办理保税仓储、查验、清关等业务;出口货物在保税物流中心办理查验、报关、退税等业务后,可直接通过绥东口岸出境,有效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创新物流组织模式,助力物流提质降本增效。依托绥芬河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叠加政策,创新建立“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出口品种涵盖预包装食品、鞋类、皮革类、日用百货、纺织服装等13大类商品。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开创了“中—外—中”“中—外—外”陆海联运先河,强化大宗散货和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推动华晟国运物流与恒丰纸业强强联合,建立“双企联动”发展模式,累计为工业企业节约物流成本2亿余元,陆海联运通道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宽轨重出”“两国四地”等物流组织模式,全力打造向北开放商贸组织中心。
下一步,牡丹江将着力完善牡丹江商贸服务型、绥芬河-东宁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加快华晟国运综合物流枢纽、陆港集散中心二期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统筹牡丹江国家物流枢纽和绥东国家物流枢纽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口岸+商贸”双枢纽协同联动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新格局。深化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商贸业融合发展,加深牡莞合作,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具有物流、产业双规模效应的物流枢纽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积极争创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排头兵。
转自:新华社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