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提前完成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任务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09





  从3月底在全国率先完成 “退休一件事”,到“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完成,截至6月底,我省作为国家确定的首批“高效办成一件事”集中攻关和创新示范省份,提前4个月全部完成2024年度13个重点事项改革任务。


  “退休一件事”“信用修复一件事”“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开办运输企业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教育入学一件事”“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水电气热网联合报装一件事”“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企业注销登记一件事”——13个年度重点事项改革后,平均办理时间从33个工作日压减为4个工作日、平均办理环节从8个压减为1个、平均提交材料从25份压减为7份、平均跑动次数从7次压减为1次。相关改革经验和做法被国办政务办在全国复制推广。


  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晖介绍,“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数字政府建设成果的重大深化拓展,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改革成果,是我省政务服务工作从跟跑并跑至领跑的具体实践。


  我省“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呈现五大特点:


  坚持高位推动,以“统”为关键,突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和部署要求,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实施意见,并逐一细化13个“一件事”实施方案。强化省级统筹,省营商环境局牵头建立了“123456”工作体系,组织召开调度会50余次、业务培训会13次,统筹推进各地各部门业务协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和系统对接。建立了“承接国家一批、省级统筹一批、市(地)创新一批”的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机制。持续推动“一件事”在基层落地贯通,通过将基层的“问题清单”转化为省级优化提升的“任务清单”,不断提升“一件事”在基层“高效”“办成”的质效。


  坚持人民至上,以“服”为目标,积极回应企业群众迫切需求。聚焦企业群众所需所盼、所烦所愿,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改善企业群众办事体验的硬举措。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推进集成办、承诺办、跨域办、免申办,持续增强帮办代办能力、丰富公共服务供给、拓展增值服务内容。全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及时更新知识库,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打烊”解答,为企业群众办事和咨询提供帮助指引和政策解读服务。


  坚持数据赋能,以“数”为支撑,充分运用数字政府建设成果。依托黑龙江省数字政府建设的坚实基础,建成的32个具有基础性、支撑性、保障性省级项目,形成的30项共性支撑能力,打造的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的超2000亿条政务数据,电子证照、电子材料等政务数据的有序共享应用,将5G接入政务外网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共同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全省“五级六统一”政务服务架构和“五级六十同”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成果全面向基层延伸,实现办事材料、环节、时限、跑动四个环节平均减少50%以上,为“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了坚实的业务保障。“省建市用”的建设模式,极大地节约了各市(地)建设成本,提高了建设效率、提升了建设和服务标准。


  对标“六最”标准,以“简”为路径,切实提升行政效能。大力开展流程再造,在“减材料、减跑动、减环节、减时限”方面持续发力。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原则,及时梳理清理制约“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巩固并持续推动审批服务在程序、材料、时限、跑动次数等方面进一步做减法,切实降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坚持系统集成,以“融”为核心,扎实推动业务技术深度融合。坚持“一次申请、一窗(网)受理、一链办理、一窗(网)出件、一次办好、一体监督、一键评价”的“七个一”服务模式,力求实现部门、系统、数据和服务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大力整合平台资源。改革期间,共组织对接业务办理系统62个、接口281个,新开发接口113个。


  另据了解,在完成国家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我省主动创新,自主谋划实施了208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目前已完成197个,其余11个将于今年年底前和明年6月底前分批完成),与国家13个重点事项、各市(地)自主创新的234个事项,形成了全省455个事项的“高效办成一件事”矩阵。(记者 曲静)


  转自: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