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龙江,黑土地上绽放出片片新绿,农人们开始了春耕季的忙碌。在宁安市石岩镇民主村民生瓜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理事长王福东正领着大家忙活,“今年我们种了3000多亩玉米,从4月20日开始陆续从干地向湿地种,到现在已经完成98%了。”
王福东介绍,目前基地已经建成了北斗农机导航系统、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田块综合管理系统,利用智慧种田APP,实现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为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今年合作社采用了130厘米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技术,宽行80厘米,窄行50厘米,玉米主要种在窄行上,一亩地能达到5600株到5700株。宽窄行配置充分利用农作物的边缘效应,增加通风透光性能,农作物光合作用更充分,达到群体增产目标。”王福东说,“去年也是用这个方法,实现了亩产一吨粮的目标。”
同一天,在绥化市兰西县远大镇,一场别开生面的玉米单产提升春播耕种现场会正在举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玉米栽培专家王克如研究员结合当地特点给大家介绍了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要实现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就要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在不同环节都进行精细化管理。比如我们对土地要精细耕整,地要深翻25厘米~30厘米,打破犁底层,这样才能保证玉米根深苗壮;要通过种子精准包衣、导航单粒精播实现精准播种,选用高质量的精量播种机,保证播种的深浅一致、粒距一致,株距、行距都一样,这样出的苗才能整齐,避免出现大小苗、老少苗;同时通过大垄双行技术,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一个玉米棒子按180克算,增加1000株就相当于增产180公斤,就能实现吨粮田的目标。”
来自兰西县的一些种粮大户现场提出疑问,密度增加岂不是增加了倒伏的危险?王克如给大家进行了细致的剖析,除了要整好地、选好种外,他格外强调了精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要通过水肥一体化、机械精准收获等关键技术,综合施策有效解决玉米密植中出现的倒伏、空秆、早衰、抗性减弱等突出问题。“根扎得深了,玉米秧壮了,抗倒性自然就强了。”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2024年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我省立足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科学搭配种植品种,合理安排茬口,落实关键技术,突出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实施不同区域的不同技术路径:玉米重点是品种耐密植、整地要精细、单粒精准播、肥料分层施、灾害精准防、适期晚机收,提高种植密度、出苗整齐度和籽粒成熟度;大豆重点是合理轮作避重茬、商品种子加包衣、精细机播增密度、精准防控创高产;水稻重点是智能催芽、集中育秧、机械插秧、侧深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精准防控、机械收获,稳定提高水稻供给能力,巩固提升水稻产量和品质。相关负责人介绍,“与玉米密植一样,大豆也倡导大家采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亩种植密度提高1000株以上、肥水条件好的地区可提高到2000株以上。”
“2022年以来,我省坚持把大豆接种根瘤菌菌剂作为大豆扩面积、提单产双轮驱动的重要措施,连续3年组织实施大豆根瘤菌示范推广项目,累计示范推广大豆接种根瘤菌菌剂技术3050万亩次。”省农业环境与耕地保护站副站长王云龙介绍,“根据2023年田间调查数据,示范区大豆较常规施肥平均单株荚数增加2.3个,百粒重增加0.5克,平均产量水平为182.2公斤/亩,每亩增产4.8公斤~13.6公斤,增幅达到3.4%~12.7%。大豆长势健壮,平均株高提高5.8厘米,根系发达,大豆单株有效根瘤数量平均50.3个。亩均减少氮肥施用量约0.26公斤,增产增收50元左右。”(记者 周静)
转自:金台资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