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湿地保护显效果:珍禽数量增多,探索鹤类繁育野化新路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2-09





  在生态保护上,黑龙江在扎龙湿地探索出鹤类繁育野化新路。在湿地保护法实施一年半之际,12月5日至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集中采访活动,分别前往齐齐哈尔、大庆等地探访湿地保护现状,推动湿地保护法等生态环保法律有效实施。


  湿地是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湿地面积为514.3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9%,湿地类型多达10类,有国际重要湿地12处,数量居全国之首。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9年,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栖息着丹顶鹤、白枕鹤等众多珍稀水禽,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1992年首批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资料显示,目前扎龙自然保护区内有鸟类约26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1种。全世界现存鹤类15种,中国有9种,在扎龙有6种,野生丹顶鹤种群数量稳定在300只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野生丹顶鹤繁殖地。


  澎湃新闻观察到,在探索鹤类繁育野化途径上,扎龙自然保护区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人工繁育种群再野化研究基地。


  具体举措而言,一是优化鹤类繁育种群结构,建立珍禽档案,严格实行谱系管理,持续跟进散养鸿雁佩戴跟踪器调查,确保育成健康的丹顶鹤雏鹤个体不少于40只,半散养繁殖对稳定12对左右。常态化开展疫苗接种及场地消毒工作,持续强化疫源疫病防控。目前,春季禽流感疫苗接种和抗体检测及场地消毒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做好丹顶鹤食宿保障,在“食”上,投入资金150万元,预留林甸县鹤鸣湖镇近千亩旱地玉米农作物,用于丹顶鹤等野生迁徙鸟类食源补充。在“宿”上,根据分区繁育管理模式需要,向上争取资金168万元,积极推进鹤类繁育中心救护及饲养场地征租工作,经多轮次实地调研,选取确定了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区域作为新珍禽救护及种源基地,解决繁育中心原有珍禽饲养场地面积小,丹顶鹤种群密度过大问题。目前,种源基地场地征租及提升饲养笼舍卫生标准等硬环境改造项目已完成,明月岛、救护中心及繁育中心内整改区域珍禽已全部搬移至新基地。


  三是依托下属事业单位鹤类繁育中心承担黑龙江西北地区珍禽救护职能,建立第一时间报告制度,规定凡是管理局任何工作人员,当接到珍禽救助信息后,均须第一时间报告,并及时安排执法人员及专业救护人员赶赴现场,对珍禽开展救护救治,并送至指定饲养区域。待个体复健后,完成基础监测后佩戴环志放归至自然环境。


  鹤类野化繁殖离不开湿地保护。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郭玉航介绍,在实施湿地修复工程上,当地从2007年开始,累计投入生态修复补偿资金1000余万元,在铁锋、林甸等野生丹顶鹤栖息地实施芦苇征租项目,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提升湿地质量和生态功能,为鹤类及其他鸟类提供巢材及隐蔽场所,保留芦苇带1.6万亩,覆盖面积达6万亩。经过几年的实验,保护区内鹤类等珍禽鸟类数量明显增加。2022年,当地还继续新增资金350万元,扩大实施芦苇征租、启动实施预留旱地农作物(玉米)项目,进一步调动了属地政府和居民参与丹顶鹤等野生物种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与此同时,为缓解扎龙湿地水资源短缺现状,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2001年开始进行应急补水,2009年省政府牵头建立扎龙湿地长效补水机制,年筹措专项资金400万元,有计划实施人工补水,累计补水量已超30亿立方米,湿地面积稳定在17万公顷以上。


  此外,保护区内核心区居民搬迁项目也在落地推动,目前已搬迁502户、1498人。其中,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镇的塘土岗子和赵凯2个屯已经搬迁296户943人,全部完成搬迁任务;林甸县育苇场三分厂、四分厂完成搬迁任务,迁出203户、555人。(记者 林平)


  转自:澎湃新闻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