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关于新时代加快推动创新龙江建设的意见》《新时代龙江创新发展60条》,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的倍增放大效应,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近日,由黑龙江省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套)重型铰接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下线,打破了国外同类机械的垄断地位。
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承担的“先进工业燃气轮机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成果,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实现研制产品及服务合同总额数十亿元,节省国家重大设备采购支出约4亿元。
……
今年以来,全省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06项,实现经济收益48.1亿元。
强强联合成果落地“生金”
日前,在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北纬47°玉米种植基地,来自国内外多个品牌的鲜食玉米收获机进行了收获损伤率、含杂率、作业效率、雨季田间地况适应性等方面的专业较量。最终,由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联手佳木斯重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首台(套)重型铰接式鲜食玉米联合收获机胜出。
在今年4月的省科技成果转化招商大会上,省农机研究院推介的这项创新成果令重兴科技董事长闫胜民眼前一亮。之后,双方签订技术转让合作协议,开展产业化批量制造。
今年以来,全省开展成果路演推介对接活动160场,对接项目2112项(次),推动了一批成果落地转化。
作为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省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今年汇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等14家高校院所的123项最新成果向企业推介。组织中车齐车、齐二机床等理事单位深入沈阳铸造所、中科院金属所、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考察交流,邀请哈工大、哈工程专家团队到齐重数控等联盟企业考察对接,今年共促成2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近日,省科技厅新备案了省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9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高性能航空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等3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备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8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达148家,为促进产学研用强强联合,培育壮大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新”而行产业“强筋壮骨”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聚焦黑龙江省“4567”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省科技厅在省重点研发计划实施中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龙江实践”,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系统布局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能源化工、智能农机装备、食品加工等重点领域攻关专项,形成有序覆盖、高效聚焦、梯次攻关的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
“在省重大科技专项‘功能性液态奶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支持下,我们近三年累计开发上市液态奶新产品40余项,实现销售收入24.4亿元。其中‘乳臻鲜酪乳风味发酵乳’‘A2β酪蛋白有机纯牛奶’两项产品获得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液体乳制品大赛质量金奖。”北大荒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高级经理杨晓波介绍。
近日,省科技厅围绕黑龙江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确定2023年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复杂工件视觉缺陷检测成像系统与软件工具研发”等32个“揭榜挂帅”项目。黑龙江省还启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科技攻关三年行动计划,支持73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关。
“十四五”以来,省重点研发计划采取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共支持各类重大、重点项目400余项,共研发新技术、新产品700余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标志性技术成果,带动企业新增营业收入50亿元。
转化重大成果赋能产业振兴
走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哈尔滨艾拓普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装调车间,数十根一米长的“钢管”映入眼帘。该公司总经理宋文平介绍,这是在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油田细分注采井下智能调控技术与装备产业化”的支持下,公司研发的陆地及海上油田智能注采装备。项目实施以来,公司累计新增销售收入8562万元,产品已覆盖我国各大主力油田。
据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支持57个,财政资金投入3.8亿元,引导企业研发投入14.4亿元。项目累计取得各类新产品23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9项。新增销售收入92.8亿元,新增利税7.8亿元。有13家企业的项目在获得支持后累计获得社会资本融资9.9亿元。
重大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离不开资本助力。今年,新产投集团、深圳联合飞机公司等单位共同签署的黑龙江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项目,预计总投资25亿元,以股权融资形式在黑龙江省募集资金12亿元,将大型无人直升机研发生产及民用项目落地龙江。
作为黑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及资本运营平台,新产投集团围绕龙江科技振兴和产业振兴大局谋划发展,目前已累计投资近200家企业,覆盖了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与新医药等众多“两新”领域,打造强有力的实体产业支撑体系。(记者 彭溢)
转自: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