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出国来吃个早餐再回国”事件火了,黑河市也随之登上热搜。随着中俄互免签证团体旅游业务恢复,游客一天内往返两国如今已成为常态。实际上,在俄罗斯游客吃早餐的不远处就是中俄界江——黑龙江,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这两座隔江相望的城市,经济与文化已紧密相连。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黑龙江省始终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发挥地缘优势,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服从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大局,持续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经贸交流合作,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振兴发展。
记者从哈尔滨海关获悉,今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842.5亿元,增长15.6%,占全省外贸总值的84.4%。其中,出口393.3亿元,增长66.8%;进口1449.2亿元,增长6.7%。
推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前不久,黑河黑龙江大桥的正式通车,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一带一路”交通运输十大典型案例。一座大桥让两座边城“连”在一起。两座城市互通有无,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目光转向“百年口岸”绥芬河,这里是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口岸之一,伴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经由这里开行的中欧班列数量逐年稳步增长,出入境货物品类持续增加。
“作为一家国际物流企业,绥芬河铁路口岸通行中欧班列数量的不断增加为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绥芬河华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付丽娟表示,“得益于更快的通关效率和更短的运输时间,中欧班列目前成为很多国际贸易公司的首选运输方式。从最初的每个月10列,到如今的每个月30余列,可以说中欧班列的开行为国际物流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国际运输通道。哈尔滨开通至洛杉矶直达货运航线,加快哈尔滨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27个国家一类口岸共同构成了水陆空俱全和客货运兼有的口岸群体,在全国口岸对外开放总体格局中独具优势……
陆上通欧洲海上连世界,黑龙江积极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跨境通道建设确立了向北开放互联互通格局。
多元化国际市场不断拓展
近日,哈电国际承建的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4号机组性能试验圆满结束,合同项下所有考核试验已全部完成,机组满足商业运行条件,至此迪拜哈斯彦电站项目建设顺利收官,有力保障了迪拜地区的电力供应能力。
肯尼亚、孟加拉国、苏丹、印度、乌兹别克斯坦……在2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标70余个项目,这是2013年至今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结出的累累硕果。
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玉米深加工企业,2022年,企业出口额29亿元,产品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有着优势销售网络外,龙江伊品在拉美、东盟、非洲、中东等地区都有较强的出口渠道。截至目前,整体出口量稳步提升,预计全年较去年增加15%以上。”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哈万军说。
自落实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工作以来,黑龙江多元化国际市场不断拓展,“朋友圈”不断扩大。记者从省商务厅获悉,近5年来,黑龙江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左右。2022年,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额实现208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占全省对外贸易额78.6%。
“一带一路”贸易畅通
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宁银河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刚从附近农场运回来的玉米堆成了小山。总经理吴富海到俄罗斯种地的十年来,经东宁口岸运回中国的粮食累计数十万吨。
东宁银河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从事国际物流和进口食品批发与零售配套服务企业。抢抓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机遇,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让企业不断壮大。
“我们已形成国外种植、国际回运、国内深加工的产业链条。现在俄罗斯已建有大型综合农场,还拥有国际运输车队。2022年新建进口大豆加工项目,主要生产精品大豆、压榨食用油、豆粕等产品。”东宁银河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吴富海说。
年初以来,黑河口岸汽车出口延续高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共出口汽车1.1万辆,同比增加56.9倍;汽车出口量占黑龙江省口岸出口总量7成以上,稳居全省首位。
“当前,国产汽车在海外持续走俏,黑河海关为国产汽车实行快速验放、便捷通关,为我们抓住国际市场发展机遇提供了很大助力。”代理汽车出口的黑河晟运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经理程瑞林说。
为保障国产汽车加速“驶出”国门,黑河海关主动对接企业,提前了解出口计划,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就“提前申报”“运抵验放”“抵港直装”等通关便利措施进行政策解读和跟踪指导。同时,实行“7×24小时”全天候预约通关,开辟出口车辆专用通道,落实跨境运输车辆一站式备案、许可证快速核销、优先安排查验、“自行走”出口等通关便利措施,为国产汽车出口打造优质通关环境,助力国产汽车制造等具有新竞争力的行业,更好地迈向国际市场。(记者 付宇)
转自:黑龙江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