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自驾、温泉度假、丰收采摘、景区打卡……面对中秋、国庆“双节”叠加带来的8天“加量版”长假,黑龙江省文旅市场活力迸发,处处人气火爆,呈现产品供给充足、消费持续升温等诸多特点,黑龙江省文旅交出亮眼成绩单——经移动大数据统计,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截至10月6日,黑龙江省在“十一”黄金周累计接待游客2039.1万人次,同比增长221.3%,恢复至2019年的115.9%;实现旅游收入75.27亿元,同比增长286.29%,恢复至2019年的122.0%。根据假期景区监测情况显示,“双节”期间,黑龙江省A级景区季节性开放318家,共接待游客651万人,同比去年增长272%,恢复至2019年的138%;实现旅游收入4.1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27%,恢复至2019年的124%。
黑龙江旅游为啥这么火?
黑龙江的秋季景观差异性明显,绿水青山在四季更迭时各有特色,尤以秋季绚烂多姿。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黑龙江省在今年秋季深耕资源、创新产品。随着黑龙江省夏季避暑旅游“百日行动”的圆满收官,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中秋国庆假期“开心游龙江”十条措施,全方位升级旅游服务水平,多维度供给文旅产品,全省旅游市场延续夏季旅游强劲势头。
围绕“龙江金秋,多彩油画”主题,省文旅厅推出了五花山色游、农业观光游、丰收采摘游、温泉度假游、观光自驾游5大主题“全谱系”秋季旅游产品、50条秋季精品旅游线路、150个秋季旅游目的地。各市地和各有关部门全力配合、协同推进,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不断推出新场景、新形式、新体验的文旅活动。
“今年中秋节和国庆节连在一起,趁着小长假,带着家人来黑龙江转一转,不虚此行!”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家人早早订好了机票、酒店,感受秋高气爽的龙江气候,也好好品鉴了一番龙江特色美食,“来龙江旅游真不错,还想再来!”
节庆期间,全省各地文旅产品“百花齐放”,激发消费新活力:哈尔滨市推出多彩秋色、建筑艺术、红色文化、亲子研学、饕餮美食等7大主题26条旅游精品线路。牡丹江市将丰收美景、特色产业、乡村民俗等景观串点成线,推出以中东铁路博物馆、横道河子俄罗斯风情小镇、东北虎林园、横道河子火车站、油画村等资源打造的文化艺术主题线路。伊春市以五花山为核心元素,推出自驾露营户外运动、森态康养、乡村美食采摘等5大主题产品。鹤岗市推出“华夏两极?G331醉美边防公路”上的萝北之秋中国自驾游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全省各地为游客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
此外,边境和跨境游热度也迅速回升。黑河、绥芬河、抚远、漠河市北极村等地吸引许多外地游客。据统计,本次小长假,全省边境出入境旅游人数4686人,整体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
黑龙江文旅有啥特色?
黑龙江省“双节”期间文化休闲、旅游出行需求集中释放,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供给不断涌现。
在哈尔滨市,“古韵龙江百艺百器”民族手工艺品促销会现场游人如织,热闹喜庆。哈尔滨红肠、老鼎丰、烤醋等传统小吃,特色农产品、乳制品等领域“老字号”企业纷纷汇集于此,民族服饰巡游、少数民族舞蹈路演、灯彩游艺等特色活动获得游客好评如潮;
在七台河市,以“喜迎中秋,欢度国庆,持续发展,非遗同行”为主题的七台河市非遗项目展览展示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古琴悠扬伴清风,京剧经典戏韵美,太极拳刚柔并济,东北大鼓余音绕梁,非遗项目的表演者们用精湛的技艺展现了七台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伊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安岭森林号子”在国庆期间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演出。林区号子作为伊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律、激情四溢的表演和富有感染力的歌声,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
全省各地利用博物馆、剧院、体育馆、音乐厅等载体,根据游客需求,配套举办各类展览展演、音乐会等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潜力。
黑龙江为啥如此吸引人?
节庆期间,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黑龙江各地纷纷推出实实在在的贴心举措——哈尔滨市各重点景区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引导市民错峰出行,延长营业时间,缓解假期景区人流压力。牡丹江市镜泊湖风景区在游客服务中心、观光车、观光船等购票处设置自助购票机、购票二维码等,并在OTA平台上线景区门票及配套产品的优惠套票,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出游服务。伊春市组建以356名文旅干部为主体的爱心车队,出动私家车辆400余辆,设置免费专线16条,为游客提供免费乘车、免费礼品、免费讲解等服务。大兴安岭地区在重要点位设立自驾车驿站,免费为自驾游客提供阅览室、茶水室、健身房、应急物品等。
据悉,节日期间,黑龙江省文旅厅在全省各主要景区开展现场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游客出游体验整体良好,96.5%的受访游客总体满意度超过90分。来自上海的杨先生说:“黑龙江,来了就不想走!这里山好、水好、服务更好。美好秋季不妨选择黑龙江作为旅游目的地,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回忆!”
转自:人民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